-
作者:张嘉木;黄明
摘要:东北亚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7月29日至30日在长春召开,该讨论会由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韩国地域社会开发学会联合主办,来自中国、韩国、朝鲜、日本、俄罗斯、美国、马来西亚、香港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士以“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与实践”为主题,就东北亚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图们江下游三角洲的开发战略与对策、图们江下游开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图们江下游三角洲的铁路、公路、空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构想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
作者:黄森(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只有人才珍藏过去,只有人才拥有未来。”人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生存、发展,需要揭示事物过程的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塑造自己、创造世界。《在过去和未来之间》一书就是有关把握事物过程的规律的理性探索,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从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问题入手,由此超越、分离出用来描述事物过程性质的决定性与非决定性问题,最后达到有关“把握具体事物过程的规律”的深入理解。该书值得重视的有以下几点: 一、发现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问题研究的描述论转变,并由此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问题,是当前哲学...
-
作者:李德顺(1);龙旭(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2)中共中央办公厅
摘要:本文认为,一个理论系统中的价值概念的涵义应是统一的、完整的。针对目前学术界对价值的理解有“属性说”和“关系说”等不同方式,作者支持“关系说”的观点,并从这一角度阐述了对人的价值的看法。其中对目前价值论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如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人作为客体的价值与主体的自我价值,功利价值与人道价值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从“关系说”的思考方式去理解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条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新的思路。
-
作者:何增科(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摘要:本文阐述了“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含义及其演变过程,认为在古代,所谓市民社会往往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其含义与政治社会并无不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自然(野蛮)社会的概念。现代市民社会概念是对近代欧洲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相分离的现实的反映。它是由黑格尔在吸收了众多思想家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并由马克思予以完善了的科学概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西文市民社会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一批学者(如帕森斯、葛兰西、哈贝马斯以及柯亨和阿拉托等人)对市民社会概念作了新的阐释。他们主张把经济领域从市民社会中分离...
-
作者:方朝晖(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摘要:本文通过对“市民社会”、“市民—公民”、“城堡—城市公社—国家”等三组概念的词源学考察,揭示了西方学者的两种不同的市民社会观念和对市民社会的两种不同的理解趋势,分析了二者赖以产生的社会背景,亦即现代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城邦或以城市为文明中心的政治国家,以及人们关于它的观念和思想;中世纪末叶以来在西欧涌现出来的自治的城市公社,它在后来的发展,以及人们关于它的观念和思想。作者认为,17、18世纪以来在一些西欧国家产生的现代市民社会实际上可以看作这两种传统的汇合,它既是一个“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
-
作者:童恩正(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
摘要:公元前第三千纪后半期,是中国北方最终形成文明和国家的关键时期。本文运用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资料对这一时期北方的龙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从地理环境、农作物品种、与相邻人群集团的关系、水利工程的需要、基层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南北古代文明发展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作者还就老子小国寡民的保守的政治思想和古代南方分散的家庭经济的联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作者:高华平(1)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魏晋玄学思想方法的危机、佛理新义与晋宋间思想及艺术认知方式的变革、山水观念的转变与文风的趋新三个方面,论述了晋宋间佛理嬗变与文风趋新的关系,并由此探讨了此间山水文学兴盛的原因。作者认为,魏晋玄学发展到晋宋之际,其“得意忘言”的思想方法,由于将“有”与“无”绝对对立而产生了危机,而玄学本身的“不周世用”更加重了这种危机。此时,一直依附于玄学的中国佛学,发展出自己的般若实相学、涅槃学等佛理新义,承认“有”“无”乃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而导致了晋宋间思想及艺术认知方式的重大变革,而山水文学亦因文风的趋新...
-
作者:马壮昌(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建立城市土地市场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抓住其关键和突破口,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作者指出,尽管土地交易市场有多种形式,其实质都是产权的交易,因而土地产权的明晰及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乃是培育城市土地市场的关键;而划拨土地使用权市场化则是最终建立起完善的城市土地市场的突破口。依据这一思路,本文对国有土地产权主体的法人化、中央与地方对城市土地财产权的划分、界定以及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的规范化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阐述。
-
作者:吴清(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国外政治学研究室
摘要:本文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国家这一理论范畴在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中所处地位的变迁及引起这一变迁的社会历史与学术发展动因,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西方政治学者所构建的主要理论模式——政治系统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多元主义理论、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得失及其对学科发展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体系既应借鉴其有价值的成果,也应注意避免重蹈其理论的覆辙。
-
作者:朱士群(1)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探讨了波普关于客观知识的理解理论,认为它与释义学之间存在诸多可能的契合之处,如“世界3客体”与“本文世界”、“理性传统”与“合理成见”、理解即解题与理解即对话。作者充分肯定了波普理解理论对合理重建释义学的启发性意义,指出其贡献主要在于强调了理解的客观性、理解的问题意识,提出了理解度概念,探索了一种可检验的理解逻辑的可能性,力图将心理主义的理解纳入客观知识进化的框架;同时,还简要分析了波普理解理论的局限,指出它与释义学的对立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