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邵道生(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在有关当前社会是不是存在道德衰退的问题上,在我们的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道德衰退不仅是一个现实,而且是相当严重的,已经到了不得不认真地解决的时候了;另一种观点则否定道德衰退现象.
-
作者:王鍾陵(1)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以作家地位的沉浮和文体的兴衰为主要考察对象,从文本的社会性传播和意义性张扬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文学史运动的内在机制及其展开形式。文章分别说明了文本传播的种种情况,偶然因素、个人喜好在文学史运动中的重要意义,历史转折时期文学史运动的突进式发展以及新文体的兴起,阐述了读解活动对宋以后文学史运动方向的重要作用。最后,作者提出文学史著作的撰写,应遵循文学状况的复原与读解的梳理相统一的原则,并阐述了原生态式把握文学史运动的思路。
-
作者:赵璧如(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摘要:作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出现的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的倾向存在着重大原则性失误。作者指出了这一倾向产生的根源,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由此导致的种种概念与术语、理论与思想的混乱。作者认为,认识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通常理解为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认知是心理学的专门术语,表示记忆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记忆过程则是认识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不能把二者视为同一,更不能用认知取代认识。
-
作者:胡钧(1);秦兴方(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本文认为,按比例配置资源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与社会制度的类型没有直接联系。但其实现形式却离不开一定社会基本制度决定的根本利益关系。脱离社会基本制度和根本利益关系孤立地探讨资源配置方式,是一个理论上的缺陷,这样会失去探索资源配置采取何种方式的基本依据,从而会使人们陷入脱离现实的抽象议论,对实际工作难以起正确的指导作用。文章从经济发展的动力传导机制、利益实现机制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具有双重性等三个方面,分析计划与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实际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联系方式,阐述...
-
作者:卓新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摘要:在目前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出现了嬗变和重组。一些曾被公认的定论被打破,一些习惯性说法受到诘难。
-
作者:单少杰(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摘要:我谈的主要问题是当前的信仰危机与伪善风气的关系,谈的具体内容分三个层次,即描述、解释与评价。
-
作者:顾乃忠(1)
作者单位:(1)江苏省委党校
摘要:《历史决定论的三种形式》(以下简称《形式》,作者李明华)刊于《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该文依据其自身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现代科学成果,对历史决定论作了新的诠释,认为历史决定论在当代具有三种形式:因果决定论、统计决定论和系统决定论。笔者认为,《形式》对于历史决定论的研究是有意义的,但是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漏洞和矛盾。由于这些漏洞和矛盾比较普遍并且带有根本性质,因此不能不使人怀疑它的总的论点本身究竟能否成立,本文就以下几个问题对《形式》提出质疑。
-
作者:周伟洲(1)
作者单位:(1)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摘要:西藏高原在西方人眼中是一片神秘的土地,足迹难至。他们直接了解我国的西藏地方,是在17 世纪至18世纪中叶,伴随着西欧殖民主义势力向东方扩张而开始的。当时,作为殖民主义势力先导的传教士从印度北部进入西藏地方进行传教活动,与此同时,他们开始把西藏地方的大量情况介绍给西方。这段早期西方与我国西藏地方关系的历史,是藏学研究和藏学发展史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国外,研究这一课题的人为数不多,只有少数一些学者在某些方面作了研究和资料编纂工作。如意大利的G·M·托斯卡诺所撰《西藏最早的天主教传教会》(意大利文,香港)、著名藏学家L·
-
作者:蒋伏心(1)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
摘要:这部著作是洪银兴博士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进程,著者先后涉猎了经济学的两个主要领域,即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从这两个领域研究中著者发现现实经济生活中所以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其症结就是由于改革与发展不够协调,改革与发展及其二者之间的秩序未理顺。写作本书的基本目的。
-
作者:车洪波(1)
作者单位:(1)黑龙江大学哲学系
摘要:《马克思的哲学历程》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学术力著。这本书以全新的视角探索了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线索、机制与规律,它的出版不仅弥补了马哲史研究中的某些缺陷和空白,同时拓宽了研究思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和史学根据,给人以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一、宏观整体的透视与把握。马克思的哲学探索发端于对人性和异化问题的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