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洁敏(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本文揭示了汉语语篇基调的调模矩阵及其声学参数 ,并借我国古代传统的“九宫”图示 ,对基调的调域和各种调模进行了系统而形象的描述。结论是 :把语篇的音高、音长作为两个坐标 ,各分为三个层级 ,从而形成了汉语基调的九宫调模矩阵 ,并能在九宫调模的不同位置上 ,显示出不同的二维声学特征。文中提出的“汉语九宫调模矩阵”即汉语基调模式的组合规则 。
-
作者:陶东风(1)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
作者:贺来(1);许丽萍(2)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浙江大学政治学系
-
作者:黄纯艳(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历史系
-
作者:王好立;何海波
-
作者:张燕喜;彭绍宗
-
作者:刘建平
摘要:革命意识形态决定了毛泽东基本的反帝美国观和对苏联的认同 ,但当认识到苏援无望而美国注定要在抗日战争和战后远东国际政治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时 ,毛泽东便进行适应性调整 ,只是美国政府没有做出积极回应而使毛泽东更从帝国主义本质上来理解它 ;在美苏两极国际体系之下 ,中共主动倒向苏联一边。不过必须看到 :由于“一边倒”的意识形态本质和这一意识形态的非本土经验性 ,毛泽东没有充分考虑尽量争取广泛的国际承认给新中国带来实际利益的可能性 ,中共也不能不面临着苏联用意识形态辞藻包装起来的民族利己主义的压力。
-
作者:何秋耘
-
作者:翟学伟(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社会结构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日益为社会学家所关注。本文从中国社会现实出发,指出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是行动者同社会结构相权宜的结果。而中国人所讲究的“关系、面子、人情”等则是获得这一结果的具体途径。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关系、面子、人情”等的内涵及其建立与维护,作者提出了“个人地位”的概念。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及与社会地位的比较。
-
作者:江蓝生(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摘要:本文通过对汉语比拟式历史的考察和分析,梳理了它的发展轨迹和脉络。作者认为,在考察历史语言现象时,有时须跳出历史比较法的框框,从语言渗透、语言融合的角度去把握。元明时期的比拟式正应如此解释。金元时期出现了与先秦唐宋完全不同的新的句式和语法功能,这种句式不是汉语原有句式的继承和发展,而是受阿尔泰语(主要是蒙古语)语法影响而产生的。它经过了从模仿照搬到逐步调整、改造,从而纳入汉语语法体系的过程,是在特定历史社会条件下语言接触、渗透和融合的产物。而现代汉语的比拟式则充分地体现了语言渗透和融合的结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