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任平(1)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
摘要:本文认为,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将成为21世纪哲学的中心视界。其根据主要是:一、交往实践观成为当代哲学主导范式,是全球化趋势的内在逻辑;二、随着世界哲学主导性思维方式由“主体—客体”模式向“主体—客体—主体”三极关系结构的转换,唯有交往实践观才能科学解答主体际难题;三、交往实践观融会中国传统哲学、当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
作者:陈志强(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历史系
摘要:本文利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相关的历史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将其置于所在的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加以描述,从而概括出拜占廷帝国皇位继承制的主要特征:一、拜占廷皇帝继承方式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而长子继承制是各种继承形式中占主导地位的形式;二、拜占廷皇帝继承结果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外在表现为拜占廷帝国各个王朝统治时间短暂,其内在原因则在于拜占廷婚姻制度造成的皇室男性继承人的缺乏;三、拜占廷皇位继承过程中的残酷凶险和继承斗争的激烈性。拜占廷帝国专制制度需要稳定的皇权继承制强化高度集权化统治,但是拜占廷...
-
作者:王齐洲(1)
作者单位:(1)湖北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中国文学观念与西方文学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追溯到文学观念发生的初始阶段。探讨中国文学观念发生时的原初意义,既不能靠一般的理论推衍和逻辑推导,更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的理论模式,而必须从中国文学观念发生的实际出发,以可考的文学观念符号为依据。遵循这一思想,本文在分别考察“文”、“学”的符号原义及其衍生发展的基础上,详细地讨论了中国文学观念发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及文学观念所具有的原初意义。
-
作者:曹树基(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一书对溪村传统家族的描述缺乏创新,对溪村历史的发展存在误读,而在此基础上与西方理论的对话也大多没有意义;该书对溪村传统复兴的解说则颇有价值。作者指出,当代中国急需与西方展开学术对话。
-
作者:华林甫(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摘要:长江流域历代频繁的水旱灾害,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研究距我们最近的清代以来三峡地区的水旱灾害,对于了解这一地区的水旱灾害情况,总结灾害规律,进而预测未来三峡地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据清代地方官员关于洪涝灾情的奏疏、清代方志及洪水题刻等大量史料,详细分析了长江三峡地区水旱灾害发生的规律,认为长江流域水旱灾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相对而言,水灾更为严重,危害最大。
-
作者:陈荣辉(1)
作者单位:(1)上海财经大学
摘要:本文认为,内部贸易是企业内部化的一项核心内容。跨国经营企业开展内部贸易,一是可以防止技术优势的丧失,二是有利于健全企业跨国经营稳定性的内部保障体系,三是为了谋求企业经济利益的全球最大化。文章将跨国经营企业的内部贸易区分为内部清洁贸易和内部管理贸易两个类型,并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内部贸易的执行价格决定。
-
作者:戴园晨(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大、进步最快的20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的重要源泉即全会所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使我们得以冲破“左”的束缚及各种理论禁区,提出改革设想。在实践上采取了目标及步骤稳步、渐进的改革方式。在渐进的过程中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逐步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展望21世纪,作者提出,知识经济时期的到来,对发展中国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
作者:赵剑英;滕瑶
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深圳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二十周年: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28日至30日在深圳市召开,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深圳市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的一次重要活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全国各省市...
-
摘要: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现代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方克立著。37.5万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责任编辑:盛家林。该书是作者近十年来关于现代新儒家和中国文化问题研究成果的结集。通观全书,内容丰富,研究视野广阔。全书对问题的展开始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