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铁映(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政治局
摘要: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与经验。作者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发生和展开的,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瓦解”,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已大大增强,新体制的框架已大体确立,对外开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综合国力已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由“短缺”为基本特征的供给约束型向以市场需求与资源约束相结合的类型转变;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
-
作者:曾令良
摘要:1998年7月17日,联合国外交会议在罗马经过五周的激烈讨论,决定建立一个常设的国际刑事法院①。该常设国际司法机关一经设立,将对国际关注的最严重的犯罪行使国际司法管辖权。这次重要的外交会议除了通过了《国际刑事法院规约》(以下简称为《规约》)之外,还通...
-
作者:余源培;赵修义;俞吾金;张军;程恩富;张雄;石磊
摘要:20世纪下半叶,面对市场实践的严峻挑战,西方经济学突破原有的研究视域,导致了西方经济哲学的兴起。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实践中涌现的种种新问题和新情况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于是,有关经济哲学的讨论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可以说,经济哲学的兴起不仅有其深刻的学术背景,而且反映了时代的呼声,迎合了市场经济的需求。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尽管学者们对经济哲学的学科定位、理论生长点、研究途径等问题众说纷纭、观点不一,但对问题关注本身就表明,经济哲学研究是发展社...
-
摘要:在哲学与经济之间《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张雄著。12.9万字。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张雄教授所著《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一书是我国经济哲学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一、该书提出了对于经济哲学的独到见解,充分展示了经济哲学作为...
-
作者:马俊驹(1,2);梅夏英(1,2)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2)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
摘要:本文从宽泛意义上的财产权的角度,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财产权制度进行了考察。文章从物、财产、财产权概念入手,分析了大陆法系财产法理论的几个误区,进而揭示了大陆法系财产法的当代困境,即它的“绝对的所有权”的概念系统,难以适应财产权种类和形式日益复杂的当代社会与经济生活的现实。文章提出了构筑我国财产法体系的设想:保留传统的所有权制度,同时引入更高层次的财产权概念。
-
作者:朱勇(1,1);吴易风(1,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在简单考察新古典增长理论之后,对新增长理论的各个分支逐一加以评述,据此得出了对新增长理论的总体评价。文章认为,新增长理论对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的理论说明,以及对技术进步实现机制的详尽分析,填补了西方经济理论中存在的空白,能够较好地解释一些方面的经济增长事实,对各国政府制定增长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新增长理论在其框架结构、分析方法和生产函数的构造方面还存在一些严重缺陷,表明这一理论虽然在新古典理论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
-
作者:高清海(1,2);余潇枫(1,2)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本文指出,把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去考察,并以类的意识去把握现时代的人和反映现时代的精神,是“类哲学”所承担的理性使命。“类哲学”是以人的方式去观照人的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与思想境界。就其实践价值来说,它是揭示人的现代化发展趋势所应有的新哲学形态,是把握当代人类生存意义所依据的新价值坐标,也是指导我国人的现代化实践并实现“类人格”
-
作者:杨翰卿(1,2);李保林(1,2)
作者单位:(1)河南行政学院中国文化研究所;(2)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摘要:本文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发掘性研究和当代转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是转换的必要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辩证的转化,是转换的重要原则;转换的基本方式是形式的转换、内容的转换和作用的转换。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和途径,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特征是,分析综合,创新发展。
-
作者:葛晓音(1,2);户仓英美(1,2)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2)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
摘要:本文在中日学者关于词乐关系和古谱译解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保存在日本的雅乐和唐代乐谱等资料,对唐代齐言曲辞和杂言曲辞与乐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在声辞配合的规则、齐言和杂言曲辞的音乐根源。
-
作者:麻国庆(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摘要:通常认为,中国的分家即是家庭整体的彻底破裂,犹如细胞分裂一样。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中国的分家制度中,作为经济的家是分了,但作为文化的家是永远分不开的。分家实际上是分中有继也有合。“继”一则表现为“继人”,即对老人的赡养义务,一则表现为继宗祧,即对祖先的祭祀义务。“合”则指本家与分家、分家与分家之间的种种文化上的约定。这样,在家庭层次上的分与家族层次上的合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里的分,出自农民的现实生活需要;合,则是儒学价值的一种实现方式。由此可见,中国社会的大传统和小传统并不是对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