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俞吾金(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系
摘要:近年来,关于经济哲学的讨论方兴未艾,但这些讨论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经济哲学”这一概念没有经过深入的反思而获得明晰的理解。本文认为,只有提出并厘清以下三个概念的含义与关系,关于经济哲学的讨论才能避免原地踏步的现象。1.广义经...
-
作者:黄裕生(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传统哲学把真理问题定位于认识论领域,并把“符合”理解为真理的本质,从而留下了自身无法充分解决的难题。海德格尔从存在问题出发,化解传统真理观留下的难题,为真理问题的探讨作出了重要贡献。海德格尔真理观的主要观点是:陈述与其对象相符合是指陈述者在陈述这种存在活动中“对接”上了对象,并与对象相互协调地共在;陈述与其对象是否相符合的标准是作为对象的可能性前提的物自身;物必须首先作为其自身被敞开(显现)出来,它才能在陈述活动中作为对象出现,而物正是在人的自由存在这种超验活动中才作为自身显现出来;...
-
作者:王小盾(1,2)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2)扬州大学
摘要:本文认为,原始佛教音乐是在历史悠久的仪式赞诵制度和史诗吟唱制度、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广场艺术的发展几个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它们为佛教的仪式音乐提供了素材,为其音乐理论提供了依据。原始佛教音乐的体裁是因说法宣教的需要而产生,佛教的著作形式是其创教时期为便于口传和记忆而采用的音乐手段的综合表现。作者分析了原始佛教的音乐观和音乐政策,认为其音乐观集中表现为:善声和恶声;雅音和方音;音乐之有欲和无欲;音乐形式和语义内容四组关系(矛盾),原始佛教以辩证的方式进行了处理。本文对原始佛教音乐活动的...
-
作者:程恩富(1)
作者单位:(1)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系
摘要:马歇尔认为,经济学不仅是一门关于财富的学问,更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现实经济活动既属于经济学范畴,又属于哲学范畴。在许多经济学大师的著作中,经济学思维与哲学思维交融在一起。然而,本世纪西方主流经济学背离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传统,摒弃了对人的主体性及其全面发...
-
作者:罗润(1)
作者单位:(1)东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内部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部门之间劳动力流动机制的考察,阐述了我国城市就业体制转换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文章认为,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和政府采取各种“买断”方式结清与职工之间尚残存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实现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就业体制转换的关键。政府反失业和再就业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应建立在设计与上述目标相一致的制度安排上,而不是急于追求劳动力市场形式上的统一。在劳动力存在制度性差异的现实约束下,政府在宏观调控上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无疑会降低就业体制转换过程的交易成...
-
作者:张辉(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摘要:本文阐释了尼采审美主义思想对中国现代知识者的复杂影响,以及中国现代知识者的回应。作者认为,在现代中国文化语境中,尼采的审美主义思想与康德与叔本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尼采的酒神精神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者来说有不同的涵义。作者指出了尼采审美主义思想的现代性演进逻辑、内在矛盾性和乌托邦性质。
-
作者:石磊(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经济系
摘要:迄今为止,人们在制度改进、管理方法变革和管理理念创新方面的全部努力,从终极意义上说,都是为了解决管理学中的一个难题:勤勉是各种主流文化所共同崇尚的价值取向,但在现实中却往往比偷懒更为稀缺。科学主义和人道主义代表了两个不同时代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其突出的...
-
作者:张雄(1)
作者单位:(1)上海空军政治学院哲学系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亚当·斯密以来的整个西方主流经济学史,都可以被看做是经济个人主义理论的延伸和拓展。在今天,谁都不会怀疑这一事实:经济个人主义是古典经济学传统乃至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轴心。随着20世纪市场层面的非均衡、非对称、非理性现象的出现...
-
作者:樊浩(1)
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的新儒学不仅是一种学术理性,而且还代表和体现着某种文化情结,因而至今仍然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潜流和支流。对于传统的“同情”、“敬意”的“理解”,“返本开新”的解决古今文化冲突的思路,“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回应西方文化挑战的对策,构成“新儒学理性”的基本内容。“新儒学理性”内在的理论误区和困境决定了它不能完成民族文化精神现代建构的历史使命。中西冲突中的民族本位,古今冲突中的传统本位,民族危机中的文化本位,文化危机中的道德本位,构成“新儒学情结”的基本特色。这种情结在当代...
-
作者:张阳升(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组织部
摘要:本文根据近现代西方思想史的文献特别是马克思的有关论述,运用一般、特殊与个别的辩证方法,通过对市场概念的语义分析以及对市场经济产生、存在和发展原因的探索,揭示了市场经济社会的内涵及其本质规定,这就是:以自我利益的追求和满足为轴心,通过竞争的方式营造一种社会环境,刺激市场主体的进取意识,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的属性,并进一步诉诸人的实践活动,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自己,或把自己还缺乏的实体或属性创造出来。也就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