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安维复(1)
作者单位:(1)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研究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制定科学政策、技术政策、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本文在扬弃逻辑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各种社会决定论的流行方法论的基础上 ,采用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框架 ,重新思考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内在本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政策含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本质上是创新的体制化 ,它的运行机制是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扩散和社会传播的互动流程 ,它的结构是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和企业等为创新而合作的“科学共同体” ,它的动力是技术推动。
-
作者:王小盾(1);陈应时(2)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2)上海音乐学院
摘要:唐传古乐谱研究是 2 0世纪国际汉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回顾这一课题的学术史的基础上 ,对《从古乐谱看乐调和曲辞的关系》一文涉及的几个问题作了重新讨论。本文认为 :唐传古乐谱基本上是器乐谱 ,不应随意夸大它的音乐文学价值 ;唐代曲拍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不存在一个普适于诸多乐曲的曲拍—句读对应规则 ;为古谱配辞须达到词、曲在段式、句式、拍式等方面的一致 ,而不能忽略谱中的乐理。本文并介绍了一种结合文献、文物、民间遗存 。
-
作者:刘大钧(1)
作者单位:(1)中国周易学会
摘要:本文考证汉代易学中的“卦气”说在孟喜之前早已有传 ,其源出于先儒古说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子夏易传》和《易传》中 ,均有“卦气”说的思想 ;殷墟甲骨文中的四方之名 ,以及《尚书·尧典》中的“析”“因”“夷”“” ,与后天八卦方位中的四正卦相同 ,由此可知“卦气”说渊源久远。作者强调 ,古人经过“仰观”“俯察” ,对天地万物随节气变化的规律有了认识之后建构了易学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 ,象数含蕴着义理 ,义理脱胎于象数 。
-
作者:常凯(1)
作者单位:(1)中国工运学院工会学系
摘要:不当劳动行为立法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劳动者的团结权保障为其法理依据 ,以规范和平衡劳动关系为其直接目的的一项立法措施。不当劳动行为立法集中体现了劳动法律的社会法特征。当前中国亟需不当劳动行为立法。中国关于团结权的成文法规定和正在进行的完善团结权的立法活动 ,为中国不当劳动行为立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环境。中国不当劳动行为立法主要应规定雇主的不当劳动行为 ,包括差别待遇、黄犬契约、拒绝集体谈判和控制干涉工会等内容。不当劳动行为立法还应匹配其救济规定 ,中国宜采用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并行、以行政救济为主的方...
-
作者:刘国光
摘要:21世纪初 ,中国经济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新阶段我国经济将面临重大转折 ,但仍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消费市场容量大、投资需求旺盛、储蓄率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产品供给充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成熟是增长的有利条件。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人口和就业压力 ;资源和环境压力 ;技术落后和国际竞争的压力以及消除体制性障碍的难度越来越大。为完成这一时期的主要战略任务 ,在经济发展中需要把握的重点问题主要有 :1 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 ;2 调整产业结构...
-
作者:张智华
摘要:本文梳理了中国文学中精灵形象演变与发展的轨迹 ,认为精灵形象从先秦至唐历宋元到明清达到高潮 ,主要趋势是精灵形象种类由少到多 ,能耐由小到大 ,变形方式由简单到复杂 ,主要精灵形象的人性不断增加 ,社会意义愈益丰富。作家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 ,描绘出个性各异、富有灵气、趣味盎然的精灵形象 ,为我国文学艺术画廊增添了瑰奇的色彩。中国文学中精灵形象之所以如此繁荣 ,主要是由于有中国精怪文化及佛道二教作为底蕴 ,同时与爱好幻想、认为万物有灵的民族心理以及作家有意追求奇幻的创作心理也有一定的关系。精灵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
-
作者:朱寿桐
摘要:本文提出“负性背景”这一概念 ,并用它从一个新的角度解剖中国新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文章认为 ,构成中国新文学产生的文化和文学背景颇为复杂 ,不仅有许多促进其产生和发展的正面因素 ,更有一些负性成分。这些负性成分对中国新文学发展并不只是一种阻碍 ,它还从反面激生和推动新文学的发展。那个时代思想文化界沉闷僵化的负性背景激起“五四”先贤文学革命之热情 ,文言创作的萎缩和白话创作的幼稚鼓励和催生大量新文学作品。而传统文学呈衰微之势 ,专制力量临阵退隐等现象造成了某些负性背景的缺场 ,这反倒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向深度掘进。
-
作者:蔡曙山
摘要:本文从第三次数学危机入手 ,论证了逻辑学的基础地位及其对现代科学发展的作用 ,指出我国著名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的道路正是今天我们发展逻辑学和现代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 ,并针对我国学科分类存在的问题 ,提出若干建议 ,认为根据国际通行的学科分类 ,应将逻辑学列为一级学科 ,要重视逻辑学等基础学科的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 ,以此推进现代科学各学科的发展。
-
作者:王利明
摘要:本文讨论的惩罚性损害赔偿是我国民事立法和民法学中的一项新课题。它具有补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的多重功能。惩罚性赔偿与补偿性赔偿具有密切联系 ,在确定赔偿数额时 ,应使两者保持一种比例关系。惩罚性赔偿主要是在英美法特别是美国法中采用的制度 ,但可以为中国法律所借鉴。它主要应适用于侵权行为责任而不是合同责任。针对殴打他人而又未构成犯罪的侵权行为而采用惩罚性赔偿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 ,因此在产品责任中不宜广泛适用惩罚性赔偿。在某些情况下采用惩罚性赔偿以替代精神损害赔偿的...
-
作者:蔡昉;杨涛
摘要:本文描述了改革前后中国城乡收入不平等的程度 ,考察了造成这种差距的制度和政策 ,并利用中国的经验对现存两种城市偏向形成假说的解释力作出评价。文章指出 ,中国城乡之间差距巨大 ,1 978年以前 ,利益集团压力和选民的声音在中国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相关的一整套干预政策导致了稳定的城市偏向 ;改革以后 ,城乡差距的周期性变化则主要导源于城市利益集团的压力以及传统经济体制遗留的制度障碍。政府的长期目标应该是推进要素市场的发育 ,即改变城市偏向政策和制度 ,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达到长期的目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