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蒋大椿
摘要:孙中山民生史观的基本涵义有二 :一为民生是历史的重心 ,表明孙中山对社会历史内容和基本结构的见解 ,突出了历史主体的人 ;二为人类求生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 ,表明孙中山对历史发展规律及其动力的认识。他认为阶级斗争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 ,社会进化的原动力一是民生 ,二是“人类求生存” ,三是“民生主义”。民生史观的实质是多元动力的主体进化史观。本文认为 ,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唯物辩证的实践史观 ,并以此对孙中山民生史观的一系列基本命题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
作者:陈立旭
摘要:本文认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 ,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功能 ,不能互相取代。虽然文化具有服务于经济和政治的功能 ,但是它的核心目标和功能则在于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为整个社会创造意义的世界。在确认市场经济是现阶段社会经济运作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动力源泉的同时 ,弘扬文化的真善美的价值取向 ,强化文化的超越性功能 ,对于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是重要的措施。
-
作者:袁行霈(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
作者:王东(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
作者:蒋寅(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侧重于阐释“清”的诗学内涵 ,同时对于“清”在诗学中的特殊位置、确立以及展开进行了分析和勾勒。作者认为 ,“清”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既是构成性的概念 ,与诗的本质论、创作论相关 ,又是审美性的概念 ,与诗的风格论、鉴赏论相联系 ;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倾向 ,并在某种程度上与古典艺术的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 ;“清”在其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分别被注入和赋予了各个时代的美学精神 ,具有由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基本内涵 ,就其正价部分而言 ,是诗歌语言的明晰省净 ,诗人气质的超脱尘俗 ,立意与艺术表现的新颖 ,...
-
作者:李伯重(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宋代经济革命说”是国际中国史坛上最流行的成说之一 ,本文彻底否定了这种观点。文章指出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社会 ,如果真有“宋代经济革命” ,首先应表现为“宋代江南农业革命” ,但从经济成长方式看 ,宋代江南虽有若干重要进步 ,但并没有出现可以称为“革命”的重大变化。因此 ,“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只不过是一个“虚像”而已。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是方法论 ,主要表现为“选精法”和“集粹法” ,这两种方法的主要错误都在于将某一或某些例证所反映的具体的和特殊的现象加以普遍化 ,从而使之丧失了真实性。因此 ,对以往的研究方法进行...
-
作者:周汉华(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全球现代化的实践与理论为背景 ,考察了“自发模式”与“变法模式”的不同历史轨迹与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 ,作者梳理了近年来我国立法理论与实务的基本思路 ,指出审议中的《立法法》 (草案 )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未能涉及立法与市场的关系 (即立法或不立法 )这一根本性问题 ;忽视立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一实体价值 ;在立法程序的民主性与科学性方面仍有欠缺。作者据此提出 ,我国《立法法》的出台宁肯慢些 。
-
作者:贺卫方(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
-
作者:余永定(1);李军(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 ,西方的传统消费理论无法说明中国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居民的消费支出安排具有显著的阶段性 ,二是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一般都存在一个特定的支出高峰以及一个相应的储蓄目标。文章根据上述特点 ,运用以选择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 ,从而推导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消费函数 ,并根据实际统计数据作了检验 。
-
作者:张明楷(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刑罚理论上的绝对主义 (报应刑论 )、相对主义 (目的刑论 )与并合主义的内涵 ,指出报应刑论与目的刑论的分歧不在于刑罚目的 ,而在于刑罚正当化的根据 ,提出并合主义是理想的刑罚观念 ;其次论证新刑法采取了并合主义 ,认为这样有利于同时保护个人与社会利益 ,有利于适当处理刑罚积极主义与消极主义的关系 ,有利于协调罪刑均衡与刑罚个别化原则 ,有利于使刑罚整体程度适中 ;接着根据并合主义的理念提出刑罚与社会危害性、人身危险性相适应的具体要求 ,主张量刑时不宜过于重视一般预防的需要 ;最后联系中国国情与公民的一般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