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晓(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怯薛轮值为元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的研究对怯薛轮值史料大多不加甄别,故结论常失之偏颇。目前所见104条怯薛轮值史料,1条属皇太子真金怯薛,5条属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怯薛,1条属安西王阿难答怯薛,其余97条才属皇帝怯薛。元代御前奏事时的在场陪奏人员(以怯薛为主),出现频率以速古儿赤最高,排名则以火儿赤、速古儿赤居前;到元末顺帝时期,陪奏人员基本固定为速古儿赤、云都赤、殿中侍御史与给事中。
-
作者:任平(1)
作者单位:(1)苏州科技大学
-
作者:张亮(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
-
作者:郭湛(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作者:吕炜(1);王伟同(1)
作者单位:(1)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摘要:发展失衡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一般认为其直接原因是公共服务的提供不足,症结在于政府责任的缺失。通过区分"发展阶段型"和"政府责任型"失衡形态,可以发现,公共服务供求双方的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国经济发展失衡问题的集中爆发,发展阶段型失衡和政府责任型失衡的混合形态是中国当前发展失衡的本质属性。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体制制约了政府的效率,并导致了政府行为的偏差,是当前发展失衡的根本症结所在。因此,改变中国发展失衡现状的途径,不应仅仅要求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承担更多责任,更应立足体制转轨背景,加快变革引致政府行...
-
作者:杨宜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中国社会心理学在面对急速的社会变迁中,需要以变迁与文化的视角来选择研究问题。而中国社会文化中群己关系的社会心理机制,即"我们"概念的形成机制及其转换的可能与条件,正是一个体现着双重视角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解释社会凝聚力、群体行动的逻辑,讨论国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类别与个人的关系;也有助于培植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资源和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从而促进社会合作。与以往单一机制的分析框架不同,通过对两个个案的讨论,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即:中国人"我们"概念是在社会情境的启动和价值取向等因素...
-
作者:周光权(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违法性论是刑法理论的试金石,研究违法性判断的基准问题,对于形成学派论争,全面推进中国刑法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结果无价值论和行为无价值论思考违法性问题的路径不同,由此导致犯罪成立范围、认定犯罪过程、犯罪和刑罚的关系、刑法和社会的关联性都不相同。(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充分考虑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规范期待,注重刑法的行为引导功能,是合理的理论。根据这种违法性论,违法性判断的核心是行为,法益侵害只是决定"行为性质"的要素;刑法不是单纯为了弥补损害,而要着眼于让国民养成规范意识,防止损害再次发生。当代中国刑法学应当以(...
-
作者:桑本谦(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副教授,威海264209
摘要:古代和现代处理疑案的各种司法策略大体遵循同样的经济学逻辑。在技术层面,疑案判决的经济学目标是最小化证明成本及错判损失之和,通过对错判概率、实际错判损失、预期错判损失以及证明成本进行单项或综合比较,获得一套比较完善的关于疑案判决的经济学原则。在制度层面,为促使当事人服判,疑案判决应努力与社会强势观念协调,并尽量诉诸预设的规则。
-
作者:耿传明(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天津300071
摘要:近现代中国"乌托邦"文学的兴盛期,是从1900年"庚子之变"后开始,到民国初年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告一段落。它的出现不只是与近代中国所遭遇的巨大挫折有关,更是出于中国人走出传统而寻找人类文明"新大陆"的渴望。"乌托邦"以其内容的性质及其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远景式、中景式和近景式三种类型。"乌托邦"及泛化的"乌托邦"精神、心态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固有基因,使得文学史上以遗传性占主导地位的文学,转换成以变异性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文学从语言到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彻底的改观,而在这种变化的背后则是现代人的知识、情感、意志的全面解放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