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洪军(1)
作者单位:(1)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哈尔滨150025
摘要:秦之先祖是被周人迁徙至甘陕一带的商盖(商奄)。商奄原系殷商故都,后成为商的"支子封国",商奄之民属殷商族裔。商奄自称少皞氏之裔,嬴姓。秦人祭祀少皞氏,便是祭祀自己的始祖神。基于这种亲缘关系,商的重臣(即秦人先祖)蜚廉联合少皞氏之墟的徐、黄、江等嬴姓国与禄父数度叛周。践奄之后,周人将商奄故地及部分奄民分封给伯禽。奄君及部分子民被迁徙到齐国蒲姑,令齐国看管。恶来之子女防及部分奄民被远徙汧渭之间。周初先期抵达此地,为周人保西陲的中潏子孙即为出土文献所说的"秦夷",后来的商奄之民被称为"戍秦人",即清华简所谓"秦先人"。商...
-
作者:侯树栋(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100875
摘要:“德意志特殊道路”(German Sondern—weg)、“德意志是不同的”(Germany Was Different)、“德意志问题”(the German Problem),关注德意志历史特别是政治史的学者对这些论断一定不陌生。假如这些论断确能成立,那么中古时期德意志的历史进程相当程度上似乎就是问题之“源”。
-
作者:张康之(1);张乾友(2)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南京210093;(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北京100872
摘要:在早期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中,public administration、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和public management三个概念都已经出现,但学术探讨则主要围绕public administration一词展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public administration进行了定义。然而,在市政研究运动中,public administration在很大程度上所指的是"城市行政",只是随着研究对象扩展到整个政府构成及其行政过程,才获得了准确定义,用来指称政府的以及与政府相关的行政。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特定产物,是罗斯福政府通过行政重组进行行政集权的一种策略性用语,在...
-
作者:曹峰
摘要:一、引言 战国中晚期到秦汉之际,黄老道家思想极为流行,其既有丰富的理论性,又有强烈的现实感。老庄道家虽具高深哲理,但缺乏落实到现实世界的方案,而黄老之学既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又援名、法人道,借用阴阳家之框架,重视儒家的伦理教化,不否定固有的文化传统,同时着眼于建构现实的价值和秩序,从而完成了道家思想的现代化,成为一种极具操作性的政治思想。
-
作者:王博
摘要:过去数十年所见出土文献对于古代思想及社会研究的意义,已经得到学者的充分重视。就经学而言,如马王堆帛书《易传》已经使早期的易学研究呈现出新面貌,而郭店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以及清华简等,为经学研究提供了更宽泛而丰富的材料。
-
作者:丁四新;王博;曹峰;梁涛
摘要:过去数十年涉及先秦思想与社会的简帛文献大量出土,而相关研究也不断稳步推进。如果说较早的讨论更多集中在文字训诂和文本释读层面,那么近年来充分利用现有成果丰富思想史的书写,并进一步揭示材料背后理论意义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本刊编辑部邀请几位学者以专题的方式,分别从宏观上文本与思想的互动,微观上基于某类经典展开的理论构造与思想类型及演化过程,以及方法论反思等角度探索反映在简帛文献中的先秦思想世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丁四新认为,从近40年来出土的多种简帛《老子》与《周易》的版本可见早期“文本”的演变及其...
-
作者:梁涛
摘要: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研究的不断升温,“二重证据法”成为报刊上的热门词汇。同时,由于古史研究中“疑古”与“走出疑古"的分歧,二重证据法亦成为两派争论的焦点而备受关注。自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至今已近百年之久,在这近百年里,二重证据法的实践和应用取得了哪些突破和成就?
-
作者:谢鸿飞(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720
摘要:民法典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特别民法的兴盛。特别民法依其功能类型可分为补充型、政策型与行政型三种。各国民法典与特别民法的关系有两种模式:法典解构与法典重构,消费者法与劳动法是否纳入民法典,是两者关系的核心。法典解构不调整消费关系与劳动关系,动摇了民法典作为市场经济基本法的地位,但保持了民法典的纯粹性;法典重构与传统民法典的价值取向抵牾,且难与传统民法体系兼容,但维护了民法典的地位。中国未来民法典既应成为纯粹的私法,又应纳入并整合政策型特别民法,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与家庭生活的基本法,且能有实质创新并可垂范久远
-
作者:杨高举(1);黄先海(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杭州310027
摘要:将增加值率和生产率作为跨国可比的国际分工地位度量指标,引入产品内分工分析框架中,刻画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受国内技术创新、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以及FDI溢出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机理,并以中国高技术产业和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内的技术创新以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要素的协同性提升,是提高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性内部动力,而FDI溢出效应的作用相对有限。因而中国产业升级的关键,是要挖掘和培育内部动力,而非依赖于FDI的溢出效应。
-
作者:陈家建(1)
作者单位:(1)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讲师成都610074
摘要:在基层行政资源紧张条件下,上级部门为达成工作目标,越来越多地通过项目制来调动基层政府。相比于传统的科层体制,项目制使得上级部门拥有集中的资金管理权、特殊的人事安排权以及高效的动员程序,从而能更快地见到成效。项目制在基层政府的推行使得科层体系发生重构,政府内部动员由"层级动员"转向"多线动员",行政资源的分配也演变为项目中心模式;而且,项目制的"自我扩张"效应使得项目制越来越深入到政府体系中,具有持续性及不断增长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