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郭忠华(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南京210023
摘要:建构本土自主知识体系以建构标识性概念作为出发点,标识性概念建构又以理解概念的构成要素和建构原则作为基础。概念由对象、意义、词汇和场域四种要素组成。四种要素衍生出标识性概念建构的四条原则:与对象相关联的是“差异性原则”,旨在廓清概念的边界;与意义相关联的是“同一性原则”,旨在提炼对象的本质属性;与词汇相关联的是“准确性原则”,旨在使概念以恰当的词汇得到表达;与场域相关联的是“谓述性原则”,旨在形成概念之间的相互解释关系。总体而言,一个理想的标识性概念应该满足以下标准:对象边界清晰、反映本质属性、词汇选择恰...
-
作者:张东刚(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摘要:文明的发展同知识体系的建构和转换几乎是同步的。中国经过短短的几十年就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因而,一种全新的知识体系即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就成为时代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以回答中国问题为逻辑起点,以运用中国素材为内容支撑,以表达中国立场为方向指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具有本土性、独立性、集成性、稳定性、开放性的特征。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答好“四个之问”,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
-
作者:年猛(1);张海鹏(1);王垚(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兼顾宏观经济增长与区域平衡发展两大目标,是中国以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基于宏观总产出视角,通过构造反事实框架,评估中国实施“基于地”和“基于人”的区域政策所产生的经济增长效果,并探讨不同市场环境影响下,两类政策的未来实施效果及其最优组合方式。鉴于“基于人”政策无法解决空间维度的市场失灵,学术界关于区域政策路径之争的本质在于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同认识。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应继续以“基于地”政策为重点,在资源统筹与区域布局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同时辅以“基于人”政...
-
作者:无(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为更好地推出精品力作,推动理论和学术创新,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自2021年起连续开展了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好文章评选活动,评选过程和评选结果受到学术界一致好评。根据评选办法,现正式启动《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本次评选活动方案如下。
-
作者:隋岩(1);杨超(2)
作者单位:(1)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024;(2)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昌330022
摘要:互联网群聚传播中的主体不是现实社会中的具身主体,而是由文本所建构的文本主体。文本主体显现出了与具身主体截然不同的主体性,它们不是具身肉体,而是文本化身。它们不是稳固的责任承载者,而是可裁切复制的“文本人”。当文本主体与原初语境脱离后即被凝固在彼时的一瞬,成为互联网中漂浮的“琥珀”碎片。但文本主体不会真正消失,而是永恒地漂浮在互联网场域中,并时刻等待被从淡中重新唤起,与其他文本形成新的互文和无限阐释。在互联网的群体聚集性传播中,文本主体之间以一种全向度的方式随机相互连接,在算法机制介入下重新建立联系,并在...
-
作者:胡安宁(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在机制层面对传统文化社会化过程进行细致考察。基于认知双元过程模型,将个体的认知过程(“思”)细化为反思性认知与直观性认知两类,进而结合个体对传统文化的“表述”(“言”)和“行动”(“行”)面向,尝试从“思与言”和“思与行”的区分角度构建“片言-俱言-遵行-践行”的四分类传统文化社会化分析框架。通过“化”和“涵化”两个面向不同对象的传统文化社会化实例,这一分类框架在实践层面上有助于明晰传统文化在“行动者”层次上的多维度社会化表现,并展现了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和文明互鉴...
-
作者:操瑞青(1)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210097
摘要:西方newspaper于19世纪传入中国,中西媒介的互为阐释让中国社会对该事物建构起不同于西方的认知。以命名方式转译为视角,能揭示促成认知差异的中西互释过程。Newspaper先后被译为“京报”“新闻纸”“新报”等,最后与“报”稳定对译。每项译名均调动中国沟通文化相关范畴,折射出媒介分类思维的转变。分类思维集中体现为如何在中国安置newspaper与京报两种新旧媒介的关系,如“新闻纸”区隔出二者,“报”将后者形塑为前者的本土源头。译名变迁的内在理路表明,中国社会对报刊媒介的认知建构是持续的阐释创新过程,它受到中国原有沟通文化的制...
-
作者:张一兵(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南京210023
摘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规制了不同时代的生活形式、系统和结构的生成性力量,归根结蒂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生产力塑形、构序和生产关系赋型。只不过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表征为能动性力量的物质生产实践,被列斐伏尔在《元哲学》中人本主义地描绘为比物质生产实践更原初、更本真的人化实践和诗性创制。然而,在现实中这种应该存在的人化实践和诗性创制,却异化成了占有性的物性实践强暴和经济交换权力的存在论剩余。列斐伏尔的这种“元哲学”的理论构序,达及了他人本主义哲学构境的最高点。虽然列斐伏尔的诗性创制观没影于后来他接受历史唯物...
-
作者:韩茂莉(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传统农业社会在土地的制约下,村庄、农田构成村民的生活圈与生产圈,从村庄进入集市从事交易构成社交圈。三个圈层中,社交圈的空间范围不仅成为村民行为边际,而且通过集期相互交错的集市,将参与交易的村庄纳入共同的集市交易空间内,并构成共同客源区。客源区的边界就是村民社会行为的边界,与村民相关的婚姻、基层管理、祭祀等社会交往均在这一范围内。中国乡村依托集期的相互交错,构成的客源区并非一个,每个客源区都具有独立性,彼此之间交往甚少,平行存在于乡村大地上。
-
作者:张生(1);殷昭鲁(2)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南京210023;(2)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烟台264025
摘要:钓鱼岛主权争议,事关中日两国;而其战后的“制造”过程,却主要与美国相关。确保美国对琉球等地的独家战略管控,不断修正琉球政策使之与美国的亚洲政策、全球政策协调,诱导日本“与自由世界大体结盟”,对抗中苏,是战后美国战略的基本点。在对琉球政策的演进过程中,美国内部特别是美国国务院和军方势力,基于不同的战略考量,为琉球的地位、管制和未来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博奔。日本在朝鲜战争爆发、冷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利用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不断“蚕食”美国对琉球的管控,最终“迫使”美国作出了“放弃”琉球“管辖权(行政权)”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