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葛四友(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430072
摘要:元伦理学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取得显著进展,但也催生了许多相互冲突的理论流派。以往研究侧重于从论证角度理解和解决理论分歧,较少关注直觉在理论辩护中的作用。关于直觉首先需要澄清两个问题。其一,人们更重视的是哪些核心直觉,体现科学主义精神的直觉,还是反映反道德虚无主义的直觉?其二,直觉在理论辩护中发挥何种功能,它为理论提供结论性辩护、初定辩护还是初步辩护?研究者在元伦理学早期普遍认为直觉提供的是结论性辩护,倚重某一类直觉的理论通常会排斥或忽视另一类直觉,两者处于对立状态;进入中期开始认为直觉提供了初定辩护,试图通...
-
作者:黄剑波(1);赵亚川(2)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上海200241;(2)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成都611130
摘要:与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南方理论和世界人类学思潮相呼应,汉语人类学旨在凸显汉语写作和汉译的重要性,探寻以汉语为载体的知识生产与理论构建的可能。从救亡图存背景下借鉴多种理论、开展社区比较和边疆研究,到反思“文化自觉”与海外民族志等,汉语人类学的研究实践已有不少重要探索,亟待在理论自觉层面进行系统整理和提炼,并应用于中国及全球社会研究。汉语人类学研究强调以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为依凭,以古今中外一切人类经验与思想资源为源泉,通过汉语写作,基于汉语独特思想资源,实现对全球多样文化的深刻描述和面向人类现实经验的广泛对话。
-
作者:李帮喜(1);刘充(2);陈亮(3)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北京100084;(2)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特别是数字技术驱动下,经济发展中实体与虚拟的边界日趋模糊。虽然部门划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但是部类划分相对稳定,可以更好揭示长期的经济发展规律。为了理解虚拟经济相较于实体经济的运行规律,拓展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把虚拟资本作为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并列的部类,用流量层面的资本运动规律解析其存量变化,进而构建“实体—虚拟”三大部类资本循环的流量分析框架;使用投入产出数据,构建三大部类表以及反映结构信息和关联信息的指标体系,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实体—虚拟”关系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
-
作者:程炜(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暨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质形论是亚里士多德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哲学的发展,成为中世纪最具统治力的哲学理论之一。然而,伴随着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这一理论逐渐被“打入冷宫”,甚至直到20世纪末,对于它的关注也以历史研究为主导,如哲学史或思想史。令人惊讶的是,质形论近年来重新得到哲学家的青睐。作为一个独特的理论选项,它在多个哲学领域,尤其是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中经历了复兴,甚至被认为是解决不少核心理论疑难的钥匙。批判性地考察当代心灵哲学中新兴的质形论,勾勒其复兴的背景、动机和内容,有助于探究它们的意义、局限及其与经典质形论的...
-
作者:韩建业(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五帝时代”指古史传说中夏代以前的中国上古时代。通过对“禹征三苗”“稷放丹朱”“涿鹿之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考古学实证,基本可推知五帝时代具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从4700多年前延续至约4100年前,前后经历三个时期,大体自轩辕黄帝、蚩尤和末代炎帝等始,历颛顼时期,最后是帝喾、尧、舜、稷、丹朱、禹等。考古发现显示,五帝时代中华文明已迈过起源和形成之时而进入初步发展阶段,大概已有统治范围可能涵盖黄河流域大部的跨区域王权国家的萌芽。此后以“禹征三苗”为契机,长江流域也被纳入国家版图,夏王朝初步“一统”的格局正是在此基础上...
-
作者:俞金尧(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天津300350
摘要:资本主义的成长和发展是近代早期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基本事实,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历史学者进行分析和批判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在雇佣劳动、资本积累、商品生产、世界市场等方面的论述,是研究过去五个世纪世界历史的重要的理论指导。历史学需要宏大叙事,要围绕资本主义成长发展的线索来理解和认识近代早期世界史。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适合成为构建近代早期世界史宏大叙事的框架。
-
作者:韩东晖(1)
作者单位:(1)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716000
摘要:百年来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总体上始终隐含着“从中国出发”这一朴素而根本的前提。因为从中国出发的西方哲学研究,虽然其研究的对象源于西方,但研究的主体和目标根植于中国。以此为出发点,人们从“知学”“会通”“化生”三个视角出发,探索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的三个基本方面,明确西方哲学研究一则以“求知识之真与道理之是”为根基和先导,二则强调贯通西方哲学历史与流派,打通中西哲学观,会通哲学研究与哲学创造之力,三则明确从中国出发的西方哲学研究最终要实现研究对象在中国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形态。这三个方面相互渗...
-
作者:马长山(1)
作者单位:(1)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0042
摘要:数字法学立足于“三维世界”的系统创生,在其中展开自身的核心范畴。它呈现着“数字人类”的主体性再造、人类生活的数字逻辑和数字契约的共享赋权,因而生成了流动性、场景性、穿透性、交互性的数字权利;基于契约论向“三方论”的转型,构筑了传统数字化权力、新生数字权力和技术性数字权力的复杂权力结构;从“二维世界”迈进“三维世界”,使得数字正义摆脱了道德推理的分配策略,它在属性上是计算正义,在过程上基于认知计算,在方式上是可视正义,因而是一种计算分析的匹配正义。由此可见,数字法学负有重要的时代使命与担当,应致力于提炼“中...
-
作者:庄贵阳(1);丁斐(2);王思博(3)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北京100710;(2)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810;(3)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124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危机,人类社会必须采取自觉行动进行生态治理,以维系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扩大再生产的一般生产条件。提高地球生态系统的自净化能力,这一社会使用价值的生产是生态劳动及其产品生产的根本目的,体现了生态产品的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范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在生产关系上呈现向共产主义社会演进的萌芽状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治理应以政府为主导,同时发挥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最终体现为其社会使用价值生产的新质态。
-
作者:李艳丰(1)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传统人文主义文艺批评认为文学即人学,注重文学艺术人文精神的理论阐释,凸显文艺的审美与人文属性,淡化文艺的“物性”。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从社会历史、人类实践与意识形态的整体结构出发,将文学艺术视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美学形式,具有深刻的“物性”内涵,文学艺术的“人性”与“物性”在审美实践中达成了美学唯物主义的辩证融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要真正激活文艺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活力与文化价值,就必须反思人文主义批评和形式审美批评的话语范式,重视意识形态的物质结构内涵,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