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林(1);宋程成(1);王诗宗(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杭州310058
摘要:针对农村基层治理,已有研究从网络关系视角探讨了宗族、民间信仰和族群等社会传统"载体"在提升村庄治理方面的作用,然而大部分都集中于分析"横向"网络关系促成村庄有效治理的机理,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与村庄非正式治理结构间相互重叠、勾连的基本现实。实际上,从政府组织网络自身特点、村庄自身社会结构和精英状况出发,着重分析(正式)制度设计与(非正式)社会关系交织下的村庄内部互动模式,可以发现,关键官员特征导致政府推广网络的构成差异既会影响政策的推广速度,也会影响到其与村庄内精英间的互动模式。且上述互动模式...
-
作者:王明远(1,2);金峰(3)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2)清华大学环境资源能源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100084;(3)上海市农业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副处长上海200003
摘要:应对科学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风险,实现和维护环境正义是当今时代的一个前沿核心议题。公共行政的性质需要从大都基于确定性的传统秩序行政和福利行政转变为基于不确定性的现代风险行政,而对正义的追求则需要从形式上的实体正义、实质上的实体正义转向程序正义。转基因生物安全为代表的科学不确定性背景下的环境正义,需要建立在相应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但在本质上乃是一种社会构建。对转基因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等现代科技的研发、应用和推广等活动,应当维护其市场自由,与此同时,为了公共安全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的最大利益,还应当对相关科技活动进...
-
作者:贺仲明(1)
作者单位:(1)暨南大学文学院,广州510632
摘要:经典是传统文学的核心部分,在文学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五四作家对传统文学经典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有所保留和选择,更以进化、人性人情和民间等标准,重释和建构了一批新的经典作品。五四时期的经典重构对于近代思想和文学观有所继承,但更体现了新的思想视野,是现代精神对传统文学的再度发掘和创造。经典重构为新文学寻找到与传统文学的密切关联点,有效促进了新文学被大众接受,并给作家提供了民族化的创作资源,从而使新文学避免走向对民族传统虚无化的道路。这种立足于本土去发现和创造现代的方式,走出了"西化"与"化西"的二元对立,在近现代...
-
作者:马敏(1)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
摘要:人类的现代化仍是一个未完成的事业,而历史已经证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并不具有普世性。中国的现代化成就充分说明,世界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故事”,聚焦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发现其道路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特点所在,将为现代化范式的多元建构贡献独特的中国视角。界定现代化、认识现代化的历史,必须打破西方中心论,更多地关注非西方世界现代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第三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邀请国内外学者对此各抒己见,以比较视野来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范式。本专题的三篇论文,便来自此次论坛。华中师范大学教...
-
作者:陈嘉明(1,2)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2)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摘要:国家的现代化是以形成某种现代性为指向的,而不单纯是经济上的增长与技术上的进步。这意味着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且实际上是以某些现代性的观念为引导,或者说是以它们作为所追求的目标。而构成这些现代性观念的深层,无疑是哲学与伦理的观念,这就无怪乎在中国现代化的发端时期,缺乏一些现代观念要素(如自由、民主、权利等)的传统伦理构成了现代化的思想障碍。传统伦理与现代化欲求间的冲突,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争论下展开,其实质是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①其中关涉的核心问题是,传统儒家伦理是否...
-
作者:朱荫贵(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
摘要:自18世纪工业革命爆发后,机器大工业的浪潮席卷四方,迅速被世界接受和效仿,形成了以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化潮流。此时世界上出现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农业文明逐渐向工业文明转化,东西方发展的差距日益明显。
-
作者:马一德(1)
作者单位:(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武汉430073
摘要:中国国家治理的逻辑链条表现为:执政党——政协——人大——人民。执政党——政协,是以人民政协为载体的政治协商;执政党——政协——人大,是基于政治协商获得现实合法性的党的主张通过人大制度转为国家意志的过程;人大——人民,是双向的选举与依法治国;执政党——人民,是实质为社会协商的党的群众路线的展现。协商民主主要包含"执政党——政协"中的政治协商,以及"执政党——人民"的社会协商,二者经由人大制度加以勾连。这在逻辑上决定了党的领导、协商民主与人大代议民主的内在关联,形塑了协商民主制度化的路径,即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塑造"...
-
作者:李路路(1);朱斌(1);王煜(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利用CGSS2008年调查数据,分析社会成员在分割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组织流动模式及其变迁。劳动力市场分割结构的基础在于不同劳动部门社会资源分配权力的差异,这种差异进一步导致不同劳动部门的"吸引力"与"排斥力"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组织流动。首要劳动力市场的"吸引力"与"排斥力"都更高,劳动者的离职可能性更低,而跨部门流动可能性更高。在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由于分配社会资源的权力形式发生了转变,劳动力市场分割结构也会随之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将折射到人们的工作组织流动方面。通过考察社会成员工作组织流动模式的变化,发现中国...
-
作者:梅夏英(1)
作者单位:(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029
摘要:计算机数据是不是财产以及其与民法客体的关系问题在民法理论上缺乏基础性研究,既有的网络民事纠纷裁判及理论研究倾向于单独将数据进行客体化和财产化的处理。数据没有特定性、独立性,亦不属于无形物,不能归入表彰民事权利的客体;数据无独立经济价值,其交易性受制于信息的内容,且其价值实现依赖于数据安全和自我控制保护,因此也不宜将其独立视作财产。基于数据的非客体性,大数据交易的合同性质宜界定为数据服务合同;基于主体不确定、外部性问题和垄断性的缺乏,数据权利化也难以实现。数据具有工具中立性的本质特征,法律能够对其实现的规...
-
作者:张文喜(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在所有权批判方面,马克思与蒲鲁东等人之间的差异及斗争不容忽视。将所有权分为私有和共有,并向此种观念的主体分野投以批判的目光,乃是马克思的创造。颠覆以往所有权取得合理性的最终途径,只能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之共产主义基本原则中求索。马克思所有权批判与公平正义观整体的联系,被当做一个历史问题提出来,对其深刻含义的理解,取决于历史原则和人的解放原则。马克思的坚持,不在于反对一般意义的私人财产所有权,而在于反对资本主义私人所有权的运动,反对作为带有剥夺性质的财产权利,反对一种以生产资料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