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若干思考

成果类型:
期刊论文
署名作者:
马敏(1)
署名单位:
(1)华中师范大学
刊物名称:
中国社会科学
ISSN/ISSBN:
1002-8817
发表日期:
2016
页码:
27-40
关键词:
中国现代化 历史进程 道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 资本主义近代化 现代化范式 西方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
摘要:
人类的现代化仍是一个未完成的事业,而历史已经证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并不具有普世性。中国的现代化成就充分说明,世界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故事”,聚焦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发现其道路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特点所在,将为现代化范式的多元建构贡献独特的中国视角。界定现代化、认识现代化的历史,必须打破西方中心论,更多地关注非西方世界现代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第三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邀请国内外学者对此各抒己见,以比较视野来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范式。本专题的三篇论文,便来自此次论坛。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马敏指出,中国现代化可划分为“资本主义近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前者基本以失败告终,后者则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现代化历经曲折后终获成功,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家政权的力量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对传统的转化与“活用",是现代化活力的源泉。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对于丰富和发展世界现代化理论有着特殊的意义。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陈嘉明认为,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传统儒家强调单边“义务论"的伦理须加以反思,创造性地发展一种以权利为本位的伦理观,使之达到与义务论的平衡。如将儒家作为有助于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资源之一,就应当更新其道德哲学,以其“仁者爱人”的人文精神为基础,以尊重人的权利为前提,从道德权利方面为法定权利提供伦理基础。我们可以在吸纳儒家原有的人本主义思想,原有的仁、义等德性思想中的合理要素的基础上,将其更新、转化为具有现代伦理价值、与现代化的需要相适合的、并能够为现代化的构建服务的学说。
来源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