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佘树声(1)
作者单位:(1)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这一章作了研究。作者认为,马克思在这里对原始公有制生产关系的规定与描述,对于我们理解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的原因和转化的具体形式有重要的意义。从对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所发生的变化上,将原始社会区分为前后两个历史阶段,即单一性统一支配的历史阶段与二重性统一支配的历史阶段。正是二重性的统一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在由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种转化途径:"亚细亚"、"古代"(罗马)、"日尔曼"。本文还认为,马克思正是在这里奠定了关于社会...
-
作者:傅如一(1)
作者单位:(1)山西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就唐代诗人綦毋潜生平若干事迹进行考辨,兼与马茂元、傅璇琮二先生所作的若干探讨进行商榷。
-
作者:欧潮泉(1)
作者单位:(1)青海民族学院
摘要:作者对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三本书作了比较研究,认为这三本书的问世,揭开了民族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指出: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贡献,在于它以极丰富的社会调查资料和对人类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补充和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对民族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但是由于作者思想认识和世界观方面的局限性,这本书还存在不少缺陷。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古代社会》一书提供的丰富民族学资料基础上写出的《摩尔根〈古代社会〉...
-
作者:赵昌平(1)
作者单位:(1)上海古籍出版社
摘要:本文认为中唐大历、贞元诗坛上以皎然、顾况为首的一批诗人在汲取吴楚民间谣曲滋养,继承与变革南朝诗体的基础上,开始了新变的探索,他们以清狂的诗风不同于大历十才子、元结及《箧中集》诸子,而与杜甫、李白有暗通之处,并唱出了元和诗变的先声。他们的理论与创作成了开、天和元和唐代这两个诗歌高潮间转换的枢纽。在理论上他们以皎然的《诗式》为代表提出了"体变未必道丧,复古通变"的诗史观和"精思结撰"、"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的苦思格,揭示了由险得奇、化俗为奇的两条具体创作道路,结合理论他们在创作上效学吴中地区俗体诗,运用乡土性...
-
作者:李崇淮
摘要:拙作《论货币形式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发表后,谭寿清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见(见《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现答复如下。一、潭寿清同志不同意我的黄金"已不再是或基本上不再是货币商品了"的看法,并提出了四点理由。我认为,这四点理由都不能说明黄金基本上没有退出货币的历史舞台。先说第四点。谭寿清同志以很大的篇幅来说明,"汇价波动的影响这样严重,人们不能不怀念稳定的汇价,不能不怀念黄金"。对通货膨胀也是如此。因而,"
-
作者:李时荣(1);王利明(2)
作者单位:(1)国家经委经济体制改革局;(2)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
摘要:本文在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及调整方法问题上持狭义观点。作者认为,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集中表现为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关系,或者说,就是管理关系。这是经济法与调整商品关系的民法的本质区别。作者认为,经济法的特殊的调整对象决定了它的调整方法的特殊性,即指令和服从的行政调整方法。
-
作者:刘金锁(1)
作者单位:(1)呼和浩特电子设备二厂设计科
摘要:邓建煦等同志的《模糊数学在环境污染案件审理中的应用》(载《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以下简称《应用》)重视定量,独辟新径,读后深受启发,获益颇多。但对其中案件审理的评判模型,还嫌不足。因为这种模型采用取大取小算子,对于某些在程度上有明显差别的同类案,会得出相同的评判结果。下面,我们不妨假设两个与《应用》文中案情相似,但程度上差别显著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所用符号及其含义,还有表示重要程度的权数分配都与《应用》一文相同。即:(?)—河流污染程度的模糊关系矩阵;(?)—河流污染范围的模糊关系矩阵;(?)
-
作者:李剑雄
摘要:善本书,包括宋、元、明等朝的刻本,清朝的精刻本和禁书,以及一些旧抄本、校本、精抄本或作者的稿本。流传至今的善本图书是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因为过去许多珍贵图书是私人藏书家分散收藏,而这些珍贵图书见录于各家善本书目者不过数百种。著名的《四库全书总目》含一万零二百种,而合乎今日善本书标准者,至多不过十分之二。为此学者都感到遗憾。北京大学王重民教授(1903—1975)一生贡献于我国图书馆事业,曾任职于北京图书馆,研究国学,留心古籍。1934年开始历游法国、德国、美国各大图书馆,将所见中国古代文献拍摄显微胶卷或撰写叙录、...
-
作者:宋祖良(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正常过程。本文认为,应该用理性或辩证法揭示、促成这个认识过程,而不应知性地割裂这个过程。对于复杂事物的认识,在对矛盾一方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之后,仍有陷于知性的危险,因此,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上再提出知性与理性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用知性与理性去打断或代替这一正常认识过程,而是要切实地对矛盾双方分别实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最后靠理性的综合作用连接矛盾双方。知性与理性是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对人们的具体认识过程起支配、指...
-
作者:黄英贤
摘要:人们通常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个说法无疑是对的,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的本质。但是,它能否概括国家产生的全部原因呢?黄英贤、吴少荣、郑淳三人发表文章,对这个问题作了分析。他们首先指出,阶级统治的需要是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但是,不能把国家形成的过程中的阶级斗争简单归结为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应该看到,植根于奴隶和奴隶主斗争中的平民反抗氏族贵族的斗争,对于氏族制度的结束和国家制度的最终确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说,国家不仅是阶级统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