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钟淦恩(1)
作者单位:(1)上海社会科学院
摘要:关于货币与黄金关系的问题,贵刊先后发表了刘光第、李崇淮、谭寿清的文章和叶世昌的评议,读后受益不浅。我基本赞同李崇淮同志的看法。当然,李文也有不足之处。在谈到商品总价值的等分值离不开商品价格的具体内容时,交代不够,因而引起了一些同志的疑问。下面我作一点补充。
-
作者:于祖尧
摘要: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经过程。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形态。它既可以依附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并为之服务,也可以依附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并为之服务。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商品经济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整个社会经济才能活跃起来,从而大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然而过去我们对这一点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在"左"的思想影响下。
-
作者:孙效良
摘要:在当前我国的具体条件下,怎样更好地坚持计划经济、改革计划体制,才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的问题。机械工业部政策研究室孙效良同志撰文。
-
作者:崔绪治
摘要:崔绪治同志在阐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后指出,对两个文明的深入探讨必然进展到对精神文明内部关系的研究。他说: 精神文明内部有两个方面:思想方面和文化方面。
-
作者:林麟(1);张汉玲(2)
作者单位:(1)国家经济委员会;(2)沈阳市服务公司
摘要:本文所讨论的主题,是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发挥影响作用所产生的体现在经济方面的成果。经济政策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果,但是能够对经济效果发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因此,作者把这种结果称为"影响经济效果"。作者认为,"影响经济效果"的大小、好坏,应当成为制定或修改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对它予以高度重视,既是保持经济工作大政方针和指导原则相对稳定的需要,又可使经济活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争取经济政策的最佳"影响经济效果",需要制订经济政策的工作科学化。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经济政策"影响经济效果"...
-
作者:侯灿(1)
作者单位:(1)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摘要:历史上声名显著的楼兰古城,自东汉以后史籍缺载。古城遗址直到1900年才有人第一次在罗布泊西北岸发现。此后,这里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成为考古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十分关注的地方。本文通过作者实地考察所得,对古城的确切地理位置、规模、面积等都纠正了前人的错误。根据在古城收集到的文物标本,认为这是新石器时代孔雀河下游三角洲中楼兰人活动的重要聚点,论证了古楼兰城曾是曹魏、西晋时期西域长史府的治所,探讨了楼兰古城废弃的原因及具体时期。
-
作者:杨承训(1);余大章(2)
作者单位:(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探讨了列宁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发展过程,认为列宁在1921年以前主张采用共耕制的形式引导农民组织起来;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主张采用合作制的形式引导农民组织起来。文章比较了合作制与共耕制的异同,认为最大的差别在于:合作制不仅保证了农民对个人利益的关心,而且能同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正是列宁改变原来的设想而主张采用合作制的原因。文章还指出了苏联1929年开始的"全盘集体化"运动的理论依据不是列宁晚年倡导的合作制战略,而是被列宁认为"也起了不好作用"的共耕制;集体农庄也不是列宁所说的农业生产...
-
作者:钱理群(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鲁迅,周作人的文学观进行了历史的比较考察。文章认为,鲁迅、周作人的文学观的不同道路,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发展史中是不同的两类典型。他们始而共同战斗,继而互相分歧,终而互相对立走上根本不相容的两条道路。文章抓住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线索,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总结出历史的经验教训。
-
作者:朱晓进(1);林基成(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读了贵刊1983年第2期上沈敏特同志的文章《爱情题材的历史性突破——论<伤逝>中的爱情悲剧》(以下简称"沈文"),很受启发。但我们感到沈文亦存在一些问题,试提出来以求教于作者和读者。一、沈文认为,《伤逝》的出现,是爱情题材的"历史性突破"。既称"历史性突破",结论就必须建立在全面的、确凿的历史考察之上。沈文虽也试图这样去做,但文章引证的具体历史材料却只有郎损写于1921年(沈文误作1922年)8月的对1921年4、5。
-
作者:田雪原(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
摘要:我国人口发展前景怎样?如何规划?本文通过对调整后的资料所作预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只要措施得当,2000年全国人口控制在12亿是有可能的。文章还通过对生育率受到控制后人口年龄构成变动的考察,在高生育率造成人口猛烈增长和低生育率形成人口老龄化这"两堵墙"中间,寻求一条既使人口增长受到有效控制又使人口老龄化不致过于严重的道路。按照这一长期规划方案,可以使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得到比较理想的调整。我国在未来40年内(主要是前20年)将经历一个从属年龄人口比大幅度降低的人口年龄构成的"黄金时代",这对实现本世纪末工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