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许苗苗(1)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北京100048
摘要:中国网络文学是世界范围内独特的媒介文化现象。其在互联网兴起时诞生,在由生产者主导向产消合一的媒介演变中壮大,探索出一套具备民族特色、贯通世界语汇、融合新技术和新经济模式的经验体系。网络文学之新源自互动。参与群体通过人际互动在次生口语的交流语境中更新作品和文学观,媒介界面互动则创造新语体,通过视听意象等符码体系的贯通来驱动新叙事。中国网络文学的想象力是其一大特色。这种想象力源自中国历史文化的浸润,表现在对西方大众文化、宅文化等资源的本土化用,也得到新媒体技术和网络开源精神的助力。中国网络文学的深层逻辑...
-
作者:吕方(1);黄承伟(2)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武汉430079;(2)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北京100028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原创性地提出并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建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制度体系,成功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其知识贡献在于,发展中国家解决好“精细化减贫”的问题,不能简单照搬西方发展理论所倡导的“分权化减贫治理”模式,而是需要同时解决好“高质量信息生产”“联结政策供给与需求的有效机制”以及“综合施策和政策协同”三方面问题,从而搭建起“统筹的多层级治理”体系。脱贫攻坚战以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效能,建立起一整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制度体系,兑现“全面小康、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
-
作者:黄德宽(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100084
摘要:关于《诗·召南·驺虞》的研究分析了历代关于《驺虞》诗的阐释情况,依据最新发现的战国楚简抄本进行了新阐释,进而揭示上古虞衡制度与该诗的深层联系,对该诗研究长期以来未曾解决的难题提出新意见,从而为当代中国古典学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和可能路径。当代中国古典学的构建在继承古典学术传统的基础上,一是要将传统“小学”与当代古文字学、上古汉语研究结合起来,在“文字”维度上实现古今贯通;二是要将古代文献与新发现的出土文献研究结合起来,在“文本”维度上实现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研究的融通;三是要在“文化”维度上,既揭示古...
-
作者:朱国华(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200241
摘要:从思想实验的角度来理解鲁迅的《伤逝》,小说中的爱情构成了个人主义在中国可能性的提喻。围绕个体自主性的问题意识,结合鲁迅早期对于个人主义的理论思考,透过对子君和涓生的行事逻辑和常人角色的分析,尤其是借助于个人主义、真实性、不道德这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观念符码,可以看到个人主义在中国社会遭受失败的必然命运。鲁迅本人在涓生的双重拒绝中所显示的无地彷徨,其实是依然在坚持着其早年的启蒙理想。《伤逝》为作为思想实验的文学提供了一个优质范本,据此我们可以重思此类文学文本的性质,即应该为摧毁常识、引人深思提供表征。
-
作者:黎婉欣(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摘要:欧亚草原乌拉尔南部牧民所培育的DOM2马种,加速了驯马术、马车和骑马术由乌拉尔山脉向东西方的传播和普及。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由欧亚草原东部南下的族群活动于今中国北方地区并与北方列国发生接触。随着公元前5世纪巴泽雷克文化兴起,中国北疆地区与骑马族群有了贸易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及至公元前4世纪末以赵国为代表的华夏诸国开始正视新的军事格局,一改前期忽视骑兵的传统而进行“胡服骑射”之类的军事改革。骑射技术的普及加速了交通路线的开拓以及列国深入边疆地域的进度,为国家和文化的统一奠定了必要基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
-
作者:陈鹏(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法学院,厦门361005
摘要:基本权利法律保留不是对行政权的限制,而是对立法权的指示和约束。从宪法功能的转型、宪法文本的形成与演进、宪法实施机制的发展来看,应当从规范的层面检视我国现行宪法中的基本权利法律保留。宪法文本确立了差异化法律保留的体系,包括简单法律保留、特别法律保留、无法律保留、内容形成保留以及财产权条款的特殊情形。制宪史表明,《宪法》第51条并不阻碍差异化法律保留的成立。《宪法》第51条设定的无法律保留的基本权利的限制事由可以被限缩解释,从而既能适用于附带简单法律保留及特别法律保留的基本权利,又能彰显差异化保留的规范意义...
-
作者:赵文(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06
摘要:二元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往往由于使用新古典增长模型而被弱化,从而产生了理论强实证弱的缺陷。将劳动就业率作为二元阶段的抽象属性,构建增长核算方程,使之能够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之间、同一个经济体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进行统一的增长核算,通过国际数据进行检验得到了逻辑与经验相一致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测算未来提高劳动就业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潜力,结果显示,中长期来看,消除二元结构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
作者:陈拯(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国际政治中的话语塑造往往经历多方之间的争论。争论中需要发挥话语的说服和压制效应,系统辨识并积极适应、利用和改造由话语联系、主体关系及平台机制等复合构成的政治情境,构建有利态势,生成推动变革的“话语势能”,塑造国际主流话语。在人权这一关键领域,中国通过以发展权和互利合作等为基础的论述,占据道义制高点,团结联合发展中国家,选择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权威有利平台,在权力与意识形态竞争凸显的背景下突破西方阻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进入了国际人权话语体系,充分展示了“话语势能”构建在国际话语塑造中的关键作用。
-
作者:郗戈(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872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并不是要彻底否定或抛弃资本,而是要合理地驾驭资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是社会主义合理驾驭资本的前提。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是资本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纯粹形式、典型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表现出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中国式现代化自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将对资本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认识,践行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驾驭资本的创造性实践之中。驾驭资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方面...
-
作者:刘琴丽(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唐代石刻左行书写呈现以下特点:其一,具有较强的私人性和民间性,以官府名义刊立的石刻罕见采用这一格式;其二,具有较强的文本选择性,各种类型的题记、诗文题刻和墓志运用这一格式相对较多;其三,受石刻形制的影响,摩崖刻、洞壁题刻、附刻类石刻和墓志较为常见,而其他石刻形制罕见。唐代这一书写格式从宗教逐渐推广到世俗领域,地域上呈现出由北向南传播的轨迹。唐代石刻左行书写的推广运用与皇室、文人官僚有较大关系,正是他们的接受、使用和宦游迁徙的传播,起到了示范、带动效应,拓宽了这一书写格式的空间场域和文本使用范围。唐代石刻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