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邴正(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有的全球发展观念,对各种西方理论和学说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回应时代的挑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先后与西北大学、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009年9月,西安)、"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010年8月,伊春),围绕"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根据两届论坛的研讨...
-
作者:张政文(1)
作者单位:(1)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摘要:历史研究应在自然时间量度、社会时间量度和心灵时间量度中针对历史事实、历史规律、历史意义建立实证、理论和解释这三种基本的理解范式,在多种学科界面的有序而多层的研究基础上,实现历史研究的真实性、客观性、价值性,达成对历史科学、有效、合理和完整理解的研究目的,从而使历史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得以真实地复现并昭示全部历史的文化价值,促成历史研究对现实主体未来的人文关怀和超越设计,有效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由之路。
-
作者:张宝明(1)
作者单位:(1)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洛阳471022
摘要:作为对20世纪中国现代性演进作出重要贡献的知识群体,新青年派发动的白话文运动赢得无数国人的喝彩,也遭遇了不同学派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来自学衡派,学衡派从学理出发与新青年派发生了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意义深远的"文白之争"。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学观念的差异最终落脚在对"文学"的不同理解上:一个热衷于兼收并蓄的"杂文学",一个钟情于自成一体的"纯文学"。在不同的文学观念背后还有着话语与权力的文化博弈。究其实质,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思想谱系乃是其现代性张力的深层逻辑构成。梳理并反思这场论争,无论是对当下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
-
作者:刘林平(1);雍昕(1);舒玢玢(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广州510275
摘要:如何正确处理劳资关系,保护外来工(农民工)权益已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外来工劳动权益的现有研究中,地区差异是一个尚未得到应有重视的议题。依据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外来工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在31项有关权益保障的重要指标中,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有22项存在显著差异,除工伤保险和带薪休假外,其余20项,长三角均好于珠三角地区,特别表现在工资水平、劳动合同签订率、社会保险购买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在控制人力资本和企业特征之后,两地仍然存在重要的地区差异。引起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珠三角最低工资标准低于长三角地...
-
作者:黄一农(1)
作者单位:(1)台湾清华大学
摘要:在曹雪芹家族移居辽东的先祖当中,曹振彦最为人所知。曹振彦奠定了曹氏约百年的风光家业,唯先前对其生平事迹的论述仍有许多讹漏之处。透过数位数据库以及满文档案等,曹振彦所任教官、致政、旗鼓的位阶与职掌,其入关后的科名、历官以及所属佐领等事,均可获得较深入的看法。振彦与其父辈或在天启元年沈阳城破时被俘归旗成为包衣;初应隶正黄旗,后归新旗主多尔衮,十一年八月随多尔衮改旗而隶镶白旗。先后任教官、致政、旗鼓(长史)等职,顺治元年之前,或遭"缘事革退"。清朝入主中原之初,曹振彦举家迁往北京,于顺治三年受田顺天府宝坻县之西。稍...
-
作者:吕冰洋(1);郭庆旺(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经济学博士副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在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的理论框架下,分析中国税收高速增长的源泉,可以发现,在分税制改革后,中国税收长时间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税制的税收分权契约性质具有强烈的税收激励作用;间接税的制度设计放大了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我国正处于"税收增长红利"集中释放期。未来第一种因素的作用将减弱,第二种因素的作用部分消失,第三种因素的作用依旧存在。从长期看,由于税收增长红利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期,税收仍可能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
-
作者:孟涛(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100720
摘要:中国非常法律的形成,是为了应对紧急事件。这类法律由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和军事法规等组成,规定了战争状态、紧急状态和应急状态三种非常状态,致力于建构专业化大分工基础上的综合统一体制。在实践中,应急预案取代了法律法规,成为紧急事件治理的基本规范依据;政府和武装力量处于主导地位。中国非常法律基于必要而形成,其适用具有临时性,主要内容具有授权性和预防性。非常法律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衔接,制定紧急状态下的基本法,完善非常法律的各项具体机制。
-
作者:杨慧林(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经文辩读"通常是对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经典的平行比较,人们在其中发现:神圣的显现可能有不同方式,多元的声音也不会融为任何一种独白。但是,亚伯拉罕传统内部的"经文辩读"或许忽略了另一种丰富的资源,那就是基督教传教士对中国经典进行的翻译和注疏。通过理雅各这一翻译个案,特别是《圣经》之"道"与《道德经》之"道"的联系、《圣经》之"虚己"与《道德经》之"虚用"的联系,我们可以理解中西"经文辩读"的可能性及其潜在价值。
-
作者:靳辉明(1);洪光东(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2)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
摘要:当代中国面对的问题形成了各种思潮的交汇点,不同的思潮对"中国道路"的理解和评价也大不相同。历史研究必须从现实出发,这个现实就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独特性。如何看待这一历史创造的独特性?如何揭示隐含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历史逻辑和理论意义?涉及到重大历史评价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品格所承载的历史使命,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为捕捉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问题提供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用的哲学视角。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质、传统及其文化的价值判断、全球时代文明的多样性、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未来...
-
作者:谭深(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编审北京100732
摘要:近期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或80后、90后农民工)的讨论越来越吸引社会关注的目光,而作为农民工子女的进城流动儿童和在乡留守儿童,正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巨大后备军。这个庞大群体的生存和成长状况,对于今后几十年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从儿童权利角度看,则这个群体无论是进城的还是在乡的,都处于多种不利的结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