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延兵(1);米增渝(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836;(2)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83
摘要:产品创新是市场竞争中决定企业绩效成败的关键。运用中国制造业非国有企业调研数据,考察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三种产品开发模式对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发现,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逐步回归分析法和技术效率值的计算结果均显示,合作创新企业的效率最高,模仿企业的效率次之,独立创新企业的效率再次之。这表明,在中国经济转型期,合作创新是优于模仿和独立创新的产品开发模式,因而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佳战略选择。
-
作者:王利明(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比照近代民法以财产法为中心,现代民法强化了人文关怀,主要表现为从以财产法为中心到人法地位的提升,并广泛体现于民法中主体制度的发展、人格权的勃兴、合同制度的发展、物权法的发展、侵权法的发展、婚姻家庭法的发展等各个方面。中国未来的民法典应当以人文关怀构建价值理念,注重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充分保障以及对弱势群体的特殊关爱。基于这一理念,在中国未来民法典中有必要增加人格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编。在中国民法的适用等方面更应强化人文关怀。
-
作者:贾根良(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保护主义和内向型工业化道路是美国经济崛起的秘诀,美国学派为之提供了由"生产率立国、保护性关税、国内市场、利益和谐与国民银行"构成的一整套国民经济学说和政策方针。这是一种有关落后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如何实行经济赶超的经济学说,对德国和日本的崛起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美国保护主义抬头和全球化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重新发掘美国学派关于美国经济崛起的经济学逻辑,对于我国启动内需、重新审视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得失和研究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具有现实意义。
-
作者:王小锡(1)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南京210046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作为特殊的生产性资源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不仅体现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中,也体现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现代企业的经营实践,从经验的层面,全面印证了道德与现代经济的这种正向价值关联。但道德所具有的经济价值有其合理限度,应在复杂的经济关系中去理解和分析道德的经济价值问题,用合理的道德理性去引导和矫正含有不合理价值观念的经济理性,从而探索一条更加健全合理的社会发展道路。
-
作者:王铭玉(1,2)
作者单位:(1)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哈尔滨150080;(2)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天津300204
摘要:以符号学的观点观照,一切人类的文化现象和精神活动都是在运用符号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各种成果及人类存在的意义。语言文化研究与符号学密不可分,二者的接缘和碰撞是一种趋势,以文本研究为基础,以信息的传递过程为关注点,以两个模式化体系的同构性特征为参照,以广泛的对话为立场,以符号域的动态平衡观为依托,寻求符号学切入语言文化研究的契合点,进而从符号学的角度探索语言文化研究,必然会使语言文化研究获得理论支撑和视域拓展。
-
作者:彭希哲(1);胡湛(2)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人口学博士上海200433;(2)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博士后心理学博士上海200433
摘要: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它所带来的挑战更多地源于老化的人口年龄结构与现有社会经济体制之间的不协调所产生的矛盾,这使公共政策调节成为必须。仅仅调节人口政策、仅仅调节针对老年人的政策或某一部门的政策都不足以全面应对人口老龄化,而应当以社会整合和长期发展的视角来重构当前的公共政策体系。在重构过程中,不仅要统筹人口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而且要统筹短期目标与中长期战略的联系。因此,应建立一个权威的常态统筹机构,并结合中国的国情,重新定位老年人的社会角色、解决老年人养老的现实问题、支持老龄化社会的可持...
-
作者:刘军强(1)
作者单位:(1)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摘要:筹资是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基础,而筹资机构的选择是社会保险制度设计的关键环节。在中国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中,地方税务机构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并存,形成二元征缴局面。新通过的《社会保险法》也未能终结征缴主体之争。为什么这一权力分散的格局得以延续十余年?由谁征收社会保险费更有利于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事实上,两种征缴方式各具优势,与征缴相对应的权力以及征缴所带来的资金流和人事编制才是双方相持不下的动因。本研究追踪了1999至2008年各省级单位征缴主体的变迁,并构建了一个历时10年的面板数据库。统计分析发现,地方税务机构征...
-
作者:朱景文(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研究中国法律体系的结构、特色和发展趋势奠定了现实基础。可以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归属和法律规范的性质两个向度作为研究法律体系的框架。前者的目的在于描述中国立法的现状,后者旨在分析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在各个法律部门的分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各类法律规范在不同法律部门中的分布发生有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反映世界各国法律体系发展的共性,另一方面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
作者:周光辉(1,2)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2)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长春130012
摘要:中国的决策体制是中国政治体制的中枢系统,也是决定中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决策体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创建新中国的长期历史中形成的,具有其历史合理性。决策体制从建立到改革开放前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决策权力日趋集中的体制,存在着决策结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制度化程度低、偏重经验决策、决策过程封闭和缺乏自我修正与调节机制等弊端。改革开放后,决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在决策结构、决策方式和决策机制三个主要方面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建设。决策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以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
作者:张盾(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长春130012
摘要:所谓"道德政治"是现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重大理论主题和思想趋向,其核心诉求是批判霍布斯、洛克式自由主义所造成的现代政治的非道德化,主张将现代政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该主题由卢梭开创,经康德和马克思拓展,形成了现代性批判的完整学术谱系,并成为现代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内在连接点。卢梭首倡建立"道德政治",提出公民社会应该建立在"公意"和普遍性的基础上。康德以其道德哲学将卢梭的政治主题先验化,为"道德政治"奠定了一个全新的先验基础。马克思彻底批判和解构资产阶级财产权,将社会问题升级为政治问题,用"穷人的权利"取代普遍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