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梁晨(1);李中清(2)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210023;(2)香港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国香港
摘要:在近代社会转型背景之下,中国女大学生的教育环境和教育选择既与传统中国女性迥异,也与欧美不尽相同。一方面,随着女禁解除,男女同校的教育形式被中国高校普遍采纳,高校女大学生的制度环境较为宽松;另一方面,女大学生的社会来源和地理分布较男生更为集中,女子进入高等教育的门槛明显高于男生,在看似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背后隐藏着更难逾越的阶层限制。大学之门平等向女性开放,是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发展形成的。这不仅有助于推进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研究,也为理解全球近代女性平等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中国经验。
-
作者:王勇(1);赵昌文(2);江深哲(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北京100871;(2)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州510275
摘要:后发追赶国家应该如何动态有效地应对来自领先大国的技术遇制?现有相关经济理论缺乏对国际关系的考量,而现有国际关系理论则对企业等微观主体的市场行为研究不足。构建一个包含国际关系动态博奔的一般均衡经济学理论框架可以发现:当领先大国出于内生的霸权利益考虑而选择对后发追赶国家进行技术遇制时,后者可以通过补贴本国生产和研发进行反遇制,且最优补贴率随着所受技术遇制程度的增加而提高。虽然补贴政策在短期可能引发更严苛的技术遇制,但会缩短技术遇制的时长,并在中长期实现更高的福利水平。而考虑到现实中补贴政策可能引发的企业...
-
作者:杨代雄(1)
作者单位:(1)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上海201620
摘要:正义理论需要超越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的二分结构,并在一般层面上重构体系和在特别领域予以具体化或者再体系化。就法律行为领域的正义理论而言,须区分内在正义与外在正义。内在正义实现的基本路径是消极自由保护,辅助路径是积极自由保护、信赖保护、公平原则与诚信原则。以矫正正义为理论基础的原因概念无助于实现法律行为内在正义,其对法律行为效力的解释力不如意思表示理论。分配正义在法律行为制度中虽有一席之地,但可被法律行为内在正义中的积极自由保护吸收。法律行为外在正义即以安全、公共秩序、善良风俗等价值为内容的法秩序总体...
-
作者:刘东民(1);宋爽(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北京102488;(2)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作为一种霸权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而国际货币体系一直未能形成真正的多元格局。通过对霸权稳定论、均势理论和国际货币权力理论的批判,结合国际金融理论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从美国政府债务压力与美元国际信用的相互影响这一视角出发开展研究,可以发现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存在一条和平、渐进的市场演化路径。在市场条件下,美国政府不断加重的公共债务成为导致美元国际信用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美元国际信用下降与其他国际货币的持续崛起将推动各国官方减持美国国债、降低美元储备,从而引起美国中长期国债利率上升...
-
作者:白浩(1)
作者单位:(1)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摘要:马识途有革命家与文学家两个写作身份,这使其创作呈现出正剧与谐剧两种风格,在不同时代也带来不同的接受隔阅。“夜谭”系列真正树立起文学家的艺术自觉,体现出“独一味”的文学品质。“夜谭”文学讲述形式自由开放,在故事一讲故事一听故事、讲述者一听书人一故事中人、故事逻辑一剧场现场逻辑一社会生活逻辑三线发力、三线共振,构成一个召唤性共语场,形成书场效应。马识途的俗文学观建立在生活土壤、人民美学、艺术传承自信三大基础上,他的“夜谭”文学表现出丰富民族化、大众化艺术经验的努力。重估马识途文学创作的民族化道路实践,反思...
-
作者:杨泽波(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济南250100
摘要:三分法源于对孔子思想结构的分析,将与成德成善相关的要素划分为智性、欲性、仁性三个部分,突破西方理性、感性两分模式束缚的一种方法。就道德践行问题而言,从三分法的视角出发,儒学发展内部有一个“一源两流”的现象。“一源”指孔子,其思想内部呈现为智性、欲性、仁性的三分结构。“两流”指从“一源”分别引出的仁性之流和智性之流,前者以孟子及后来的心学为代表,后者以苟子及后来的理学为代表,双方都有贡献,也都有所失。创立三分法,不仅有利于聚合两流,建构仁性与智性双全、伦理与道德齐备的理论模型,而且能够以智性、仁性的辩证关联...
-
作者:李景林(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哲学系,成都610065
摘要:中国哲学以人的存在实现为进路来建构其形上学系统,其所言价值,是一种“是”与“应当”本原一体意义上的价值,可称之为“本义的价值”。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肯定事物自身的价值,二是人之自觉义的存在或价值实现,三是通过“成已以成物”的途径,达到与周围世界的一体相通,以实现物、我之本有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哲学在“天一人”而非“主一客”的架构中理解存在或价值的义涵,它关联于周围世界的原初方式,是情态性的感通,而非对象性的认知。此“天一人”架构中的心物或物我关系,以物之存在或价值的“自身性”为前提,表现出一种“自成”...
-
作者:孙周兴(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杭州310058
摘要:世界是声与色的世界,声音与颜色是这个世界的基本要素。古典时期的自然人类首先对两者做了形而上学的沉思,进而在近代欧洲做了科学的一物理的还原主义或简化主义的处理,从而掩盖了颜色显现和颜色感知的其他非科学可能性。19世纪以来的声音工业和电光工业对声音与颜色世界的技术化改造,导致所谓的“声音与颜色虚无主义”。但声音与颜色问题依然成谜。从现象学哲学出发探讨声音与颜色现象可以形成一种“声音与颜色的存在论”,声音的根本问题是“寂声”,颜色的根本问题是“黑白”,无声无色为虚无,而有声有色即存在。从自然人类的具身存在角度...
-
作者:周丹(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北京102488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在思想观念上的凝练和升华。文化的特殊属性和功能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双重内涵,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内容的观念反映,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位一体”建设内容的观念反映。从唯物史观视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不仅对我们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内在关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进而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整全性认识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们如何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基础上,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具...
-
作者:陆俏颖(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自从达尔文演化论被广泛接受,生命的适应目的性被认为可用机械的自然选择过程来解释。基于这一洞见,选择效应功能理论强调被选择的效应可为生物性状的存在提供溯因解释,这为生物学奠定了功能规范性的基础。主流的自然主义哲学从生物功能出发,试图为多个领域的规范性标准提供自然化分析。对比演化生物学的进展可得,诉诸选择效应功能的溯因解释并不具备真正的解释效力,这意味着生命世界中功能规范性的瓦解。对于溯因解释的推崇根植于设计论证中人造物与生命体的类比前提,拒斥这一前提才能摆脱传统目的论。自然主义哲学须舍弃生物功能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