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鸿修(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历史系
摘要:西周、春秋时期,氏族制残余犹未完全泯灭。当时政体虽以贵族专制为主,但臣权、民权对君权依旧可起到某种制约作用。本文根据先秦史籍记载,认为这一时期仍存在的原始民主制遗存是:一、臣僚对国君的辅贰制。二、君主与众卿共同商议大事的朝议制。三、国人参政制。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宗法制的瓦解,君主集权大大加强起来,古老的民主政治遗存才日趋于消亡。我国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见解,认为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始终实行的都属专制政体。本文通过对西周、春秋政治结构的研究,证明事实上并非如此。
-
作者:何耀华(1)
作者单位:(1)云南大学
摘要:凉山彝族的家支制度,是研究我国古代氏族制度的一个活的社会"化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根据解放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印的四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和作者亲身实地考察,对凉山彝族家支的构成、特点、蜕变、职能和长期存在的原因,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系统的探索。
-
作者:陈长琦(1)
作者单位:(1)河南师范大学
摘要:读了《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三期潘光旦先生的遗著《关于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受到很多教益。但对文中的几个地方,有点疑问,特提出来向整理的同志请教。
-
作者:忻剑飞(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系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五期庞卓恒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动力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确如该文提要所说,在"力图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来论述历史的发展"方面做了可贵的努力,但是,它对恩格斯一八九○年致约·布洛赫信中关于"合力"
-
作者:厉以宁(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原载《北京大学学报》一九八○年第六期。本文着重考察了教育同社会就业、国际收支、收入分配、财政平衡等问题的关系,阐明了教育对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必须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较大幅度地增加教育投资的主张。本刊选载时,曾请作者略加删节。
-
作者:周良霄(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论述忽必烈即位以后,在迅速改变蒙古旧有统治制度和实现全国大统一中的历史功绩,以及他后期逐渐趋于消极、保守,给社会发展造成的不良后果。但后者在他一生的事业中只占次要的地位。我国建国以来,学术界对忽必烈评价问题,尚未进行过深入的讨论,希望通过此文的发表,有助于讨论的开展。
-
作者:刘奔(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认识论的主体—客体关系问题,同哲学基本问题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问题:只有明确二者的区别,才能认识二者的内在联系。把认识的主体等同于精神,把认识的客体等同于客观存在,把主体—客体关系等同于精神与物质关系,都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甚至导致哲学路线上的偏离。
-
作者:吴宣恭(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经济系
摘要:近年来,经济理论界就生产资料所有制能不能独立出来,同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相并列问题,展开了争论。本文作者通过分析所有制范畴的内涵,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生产关系的其它方面有决定作用。文章不同意孙冶方、林子力等同志的一些观点,主张在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认真研究和正确处理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
作者:王积业(1)
作者单位:(1)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对刘国光著《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一书做了评介。认为该书在研究内含的扩大再生产与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时,强调社会主义再生产应以内含的扩大再生产为主要特征,以提高经济效果为主要手段,有现实意义;在探索速度与比例关系时,分析了安排两大部类投资比例、扩大再生产速度与平均消费水平的各种可能结合的情况,有独到之处。此外,该书对扩大再生产公式、对固定资产再生产,也作了深入广泛的研究。
-
作者:许兴亚(1)
作者单位:(1)河南师范大学《资本论》研究室
摘要:关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公式问题,《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资本主义生产中,……I(v+m/x)必须总是小于Ⅱ(c+m),其差额就是第Ⅱ部类的资本家在Ⅱm中无论如何必须由自己消费的部分"(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