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于光远(1);孙尚清(1);冒天启(2);张朝尊(3);陈吉元(2);黄菊波(4);刘光第(5);方生(3);何伟(3);赵履宽(3);张曙光(2);邓加荣(6);徐雪寒(7);万典武(8);杨培新(7);何建章(10);利广安(9);李海(4);姜广新(11);佐牧(7);袁文祺(1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3)中国人民大学;(4)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5)中央财政金融学院;(6)北京经济学院;(7)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8)商业部商业经济研究所;(9)国家计委计划经济研究所;(10)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11)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12)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和《经济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的"经济科学如何为现实服务"的座谈会,本刊在第三期已经作过报道。下面是座谈会的发言摘要。创造发展科学的气氛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经济科学有一个大的发展,也要求我们想办法给经济科学的发展创造一种气氛。
-
作者:陈桥驿(1)
作者单位:(1)杭州大学地理系区域地理教研室
摘要:本文对浙江省的山地垦殖与山林破坏进行了史的探讨,指出:康、乾以来,随着玉米和番薯的先后传入,浙江省内大量人口拥入山区,面随着人口机械变迁而来的自然增殖又导致人口数量的猛增,为了养活突然增加的大量人口,只好不断扩大垦殖,增加粮食产量,这便造成了山区植被的彻底破坏和水土的大量流失。本文认为,这一不幸的恶性循环,实质上是一个人口再生产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问题,时至今日,在全省范围内,都还在不同程度上为一时期的破坏支付着代价。康、乾以来浙江山区所发生的这种情况,对我们今天在广大国土上治山治水,如何正确处理好人口限制与...
-
作者:赵园(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
摘要:本文以"五四"时期我国思想界关于婚姻爱情问题的讨论为背景,对当时创作中出现的表现婚姻爱情问题的作品分外集中这样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这反映了知识青年在"五四"时期对现代性爱的觉醒。但是这类作品除有数的几篇名作以外,并没有产生更引人注目的成果。本文比较着力地分析了这种文学现象的复杂性和造成这种复杂性的时代环境、历史条件和人的认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本文作者认为,"五四"小说的这些成就与缺陷,已具有文学史的意义,成为我们文学的经验的一部分,并给后人以启示。
-
作者:周清澍(1)
作者单位:(1)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介绍了《红册》这样一部罕为人知的藏文古史,并通过具体史料的印证说明了《红册》的研究价值。作者认为,最近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学者东嘎·洛桑赤列先生校注的《红册》,给多民族的中国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特别是《红册》最早记载了西藏纳入祖国版图的具体时间和过程,弥补了过去文献记载的不足。作者希望加速发掘汉籍以外的各民族的珍贵典籍,给多民族的中国历史提供更全面、更丰富、更新鲜的内容。
-
作者:孔繁(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摘要:本文作者不同意本刊一九八○年第四期马宏山同志《论<文心雕龙>的纲》一文所提"刘勰以佛统儒"的论断。本文概述了刘勰的佛学思想,认为他在中国佛教史上远不如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高。他撰《文心雕龙》并未以佛学作指导思想,而是以儒学作指导思想。《文心雕龙》中的"道"是儒道,它不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的著作。《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部伟大著作,其中表现有明显的唯物主义无神论倾向。
-
作者:张健雄(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朱剑农同志发表于一九八二年第六期《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的《论绝对地租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高低之间的关系》一文,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关于绝对地租的理论和范畴;正确地阐明了,在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已经提高到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水平,但有别于垄断地租的绝对地租依然存在。但该文对现代资本主义农业绝对地租来源于农产品市场垄断价格,即"并非直接形成于农产品的直接生产过程中,而表现为从农产品收购商手中转移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论断,我觉得值得商榷。
-
作者:唐鸣(1)
作者单位:(1)中南民族学院政治系
摘要:读了蔡俊生同志的文章《论群婚》(《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三年第一期),颇受启发。但对蔡文中的一个提法有不同意见。蔡俊生同志认为,在两合氏族群婚之前存在着所谓原始人群的"乱婚"状态。我以为,把原始人群中杂乱的两性关系称为"乱婚"是不妥当的。第一,用"乱婚"来表示原始人群中杂乱的两性关系容易与"杂婚"相混淆。杂则乱,乱则杂,杂乱往往是紧密相联的,因此很难说"乱婚"与"杂婚"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而用"杂婚"来表示原始人群中杂乱的两性关系,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早就指出。
-
作者:汪子嵩(1)
作者单位:(1)《人民日报》编辑部
摘要: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并论证了十几个哲学问题,本文认为理解这些问题是理解《形而上学》的纲要。鉴于原著难读、中外很少有人论及它。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比较详细、力求通俗的介绍。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列举出来的哲学问题,它就是本体论哲学所讨论的内容,应予重视;认为亚里士多德没有专门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可见这个问题在古希腊哲学中还未明显地表露出来;认为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哲学问题中,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际上是通过个别和一般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因而这些问题是当时划分唯...
-
作者:于光远(1)
作者单位:(1)中央顾问委员会
摘要:作者提出"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认为它们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两个组成部分,并且指出,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努力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作者着重就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对象、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发展它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作了较详细的分析。
-
作者:程中原(1)
作者单位:(1)江苏省淮阴师范专科学校
摘要:本文对《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等文的作者歌特究竟是谁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作者通过对署名特歌的文章与署名洛甫、平江的五十多篇的张闻天文章,从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全面细密的比较,用大量的例证说明它们之间是一致的。作者还根据《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等文的内容和发表的时间,联系张闻天同志当时所处的地位、实际活动、思想发展以及他的爱好、素养等进行综合分析,充分说明当时只有张闻天同志才有可能才有条件写出上述文章。从而,最后得出歌特为张闻天化名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