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贵成(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院法学基础理论教研室
摘要:本文认为,法的继承性是指依次更迭的法的发展的连续性,即新法在否定旧法的阶级本质的前提下,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旧法中合理的、科学的、积极的因素,使之成为新法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文着重对资产阶级法中所包含的合理的、科学的、积极的因素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法具有继承性的证明。本文认为法的阶级性与法的继承性是辩证的统一,只有坚持用这样的观点去观察法的历史,才能对法的发展变化的复杂过程作出科学解释,从而给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出历史的和理论的依据。
-
作者:郑宗寒(1)
作者单位:(1)红旗杂志社
摘要:本文对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史、小城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发展的必然性等作了分析。作者认为,小城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发展小城镇已成为农业结构合理化、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加强工农业商品交换、更好地发挥大中城市的作用和提高农民文化科学水平的客观要求。
-
作者:平亮(1);钱学森(1)
作者单位:(1)江西财经学院
摘要:编辑同志: 钱学森同志在《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文化学》(《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六期)一文中认为"文艺学到现在还没有确立",这可能是误解(我国教科书一般称文艺学为文艺理论),因为文艺学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确立了。而现在,无论在哪个国家大学的语言文学系中,都要开文艺学这门课。文艺学是对文学艺术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对文学艺术这一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当然,文艺学有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资产阶级文艺学之分。钱学森同志认为,新确立的文艺学"应有研究社会影响的政治文艺学和研究文学艺术结构的文艺体系学"...
-
作者:曾启贤(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认为,消费和储蓄都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曾经忽视的问题,应当把它们纳入再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的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在分析序列上,消费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应先于生产资料的生产。不论是调节生产、消费和储蓄,都应当考虑时间因素。本文联系我国当前经济增长、市场动态和储蓄动态,认为既要引导消费,也要重视储蓄转化为投资。
-
作者:学谦(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
摘要:本文在肯定《朱熹思想研究》的出版对宋明理学的研究有推动作用的基础上,着重对该书在某些基本的哲学和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古汉语的训诂和断句、对朱熹思想实质的把握和作者的治学态度等方面存在的缺点,提出批评和商榷。
-
作者:吴学金
摘要:华岗同志在恶劣的环境中奋笔疾书,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三十多万字的专著《规律论》。这本书从认识规律的意义到规律的产生,到规律的本质,到规律的基本特征,以及对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的关系、客观规律和逻辑规律的关系、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关系、规律和范畴的关系、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们活动的自觉目的性之间的关系等等,一层层深入,作了比较缜密的论述。它以丰富的自然科学、科学史、哲学史、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发展史的材料,对规律进行了研究。它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而又不拘泥于经典著作的每一个别结论,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从这部...
-
作者:林子力
摘要:本文作为《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见本刊一九八三年第二期)的续篇,对于农村新出现的多种经济形式进行了分析和概括,从而描绘出富有中国色彩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农业体制的特征和我国社会化农业的雏型。其特色就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承包专业户、自营专业户、各种新联合体以及各种技术服务组织互相联系结合,有分有统,又小又大。本文还阐述了通过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和农业的社会化从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不断前进的必然过程。接着,本文对于由这个必然过程所提出的流通问题,从社...
-
作者:康泰
摘要:《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是一本专门研究一个作家的创作实践的著作。由于坚持现实主义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向何处去的重大原则问题,因此,书中总结的一些带规律性的经验,就不限于沙汀和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围,对当前的文艺创作也有现实意义。王琇先生公允地评价了它:"本书带有一定的开创性质","它的出版必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和现实主义的理解有听裨益。" (一) 不囿成说,把历史的分析和美学的评价结合起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历史的眼光考察沙汀的创作实践。
-
作者:方广铝
摘要: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它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特点是玄学的勃兴和佛学的崛起。由印度传来的佛教此时从"黄老之术"的外壳中脱颖而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出现,从魏晋到南北朝,走过了一条从附庸到独立的道路。科学地研究这一时期的佛学,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佛学以高度抽象和比较艰深的唯心主义思维形态出现,又有五光十色的支流别派,庞杂纷纭的体系结构;加之当时佛教还正处于与中国传统思想逐渐融合的过程之中,自不免晦涩凝滞,中国人对它的理解,也不免斧凿生硬。这些都不能不给研究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
作者:晓盈
摘要:我国对外交通史上最繁密、最重要的时代,首推汉、唐、明三朝。其中汉、唐两朝,对外关系大致限于亚洲,而且除了日本和南亚少数国家,几乎没有海上的往来。明初永乐朝以郑和为首的船队由海上远访东部非洲,已是中外交通上的一大发展;但到那时为止,中国和欧洲国家,彼此可说都还是毫无所知的。直到十六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意大利四国,才开始和我国有直接的交往。而且这四个欧洲国家和中国的接触,还可视为十九世纪西欧列强侵略中国的先行活动,其影响还波及现实的世界形势。因此,研究我国明代和欧洲的交通史,是史学上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