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侯灿(1)
作者单位:(1)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摘要:历史上声名显著的楼兰古城,自东汉以后史籍缺载。古城遗址直到1900年才有人第一次在罗布泊西北岸发现。此后,这里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成为考古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十分关注的地方。本文通过作者实地考察所得,对古城的确切地理位置、规模、面积等都纠正了前人的错误。根据在古城收集到的文物标本,认为这是新石器时代孔雀河下游三角洲中楼兰人活动的重要聚点,论证了古楼兰城曾是曹魏、西晋时期西域长史府的治所,探讨了楼兰古城废弃的原因及具体时期。
-
作者:杨承训(1);余大章(2)
作者单位:(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探讨了列宁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发展过程,认为列宁在1921年以前主张采用共耕制的形式引导农民组织起来;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主张采用合作制的形式引导农民组织起来。文章比较了合作制与共耕制的异同,认为最大的差别在于:合作制不仅保证了农民对个人利益的关心,而且能同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正是列宁改变原来的设想而主张采用合作制的原因。文章还指出了苏联1929年开始的"全盘集体化"运动的理论依据不是列宁晚年倡导的合作制战略,而是被列宁认为"也起了不好作用"的共耕制;集体农庄也不是列宁所说的农业生产...
-
作者:钱理群(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鲁迅,周作人的文学观进行了历史的比较考察。文章认为,鲁迅、周作人的文学观的不同道路,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发展史中是不同的两类典型。他们始而共同战斗,继而互相分歧,终而互相对立走上根本不相容的两条道路。文章抓住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线索,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总结出历史的经验教训。
-
作者:朱晓进(1);林基成(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读了贵刊1983年第2期上沈敏特同志的文章《爱情题材的历史性突破——论<伤逝>中的爱情悲剧》(以下简称"沈文"),很受启发。但我们感到沈文亦存在一些问题,试提出来以求教于作者和读者。一、沈文认为,《伤逝》的出现,是爱情题材的"历史性突破"。既称"历史性突破",结论就必须建立在全面的、确凿的历史考察之上。沈文虽也试图这样去做,但文章引证的具体历史材料却只有郎损写于1921年(沈文误作1922年)8月的对1921年4、5。
-
作者:田雪原(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
摘要:我国人口发展前景怎样?如何规划?本文通过对调整后的资料所作预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只要措施得当,2000年全国人口控制在12亿是有可能的。文章还通过对生育率受到控制后人口年龄构成变动的考察,在高生育率造成人口猛烈增长和低生育率形成人口老龄化这"两堵墙"中间,寻求一条既使人口增长受到有效控制又使人口老龄化不致过于严重的道路。按照这一长期规划方案,可以使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得到比较理想的调整。我国在未来40年内(主要是前20年)将经历一个从属年龄人口比大幅度降低的人口年龄构成的"黄金时代",这对实现本世纪末工农业...
-
作者:倪学鑫(1)
作者单位:(1)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价值决定的实质、形式和机制》一文认为,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际上是同一概念的两方面形式规定;在价值决定过程中存在"两个平均数规律"。
-
作者:汝信(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对以抽象的人为思想核心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了具体的历史分析,指出,尽管它披着普遍性的外衣,却始终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世界观,它们在一些带根本性的重大原则问题上都是截然对立的,决不容许混淆二者之间的界限。文章阐明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性质,指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不是世界观,不是独立完整的思想体系,而是人们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进行革命实践时在对待人的问题上所应遵循的一种道德准则。我们需要宣传和实行的不是什么抽象的人道主义,而是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
作者:徐翔临(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
摘要:对于刘福垣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发表的《农产品成本中的活劳动要素》一文,我很同意文中关于在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必然存在成本范畴,而成本范畴又必然包括C和V这两个要素的观点。但我对文章中的另一个观点有不同看法。我指的是,应不应该把超过劳动力维持费用的收入——个人消费品中用作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部分算进农产品的生产费用,刘文的回答是否定的。其理由是:"只有简单再生产费用,才是本发生期农产品的活劳动成本的核算范围。"意思是说。
-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刊物,热诚欢迎海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及业余作者投寄稿件或推荐优秀作品。一、本刊欢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论文,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专题研究成果,书评,读书笔记,学术通讯,经济、文化、社会问题的调查报告,以及对已发表的文章的评论等。不发表时评、政论、漫谈、零讯一类的稿件。
-
作者:子麾
摘要:人的问题不只是一个抽象的哲学问题,在现实形态上,它是一个"社会"问题。有多少种社会历史观,也就有多少种关于人的学说。对于人和人的本质的认识程度,最终依赖于对社会和社会本质的认识程度。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李道中撰文认为:人就是社会,人同社会和历史归根到底是等同的,这是马克思研究人的一个最根本的方法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