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准(1);丁振海(2)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中文系;(2)南开大学中文系
摘要:关于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和特征,近年来有一些文章提出了不同看法,本文认为,目前的几种见解都有缺陷。文章在考察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应当从社会主义文艺作为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作为社会主义运动实践所产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三个方面来确定它的基本性质和特征。这三个方面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来认识和表现社会生活。文章指出,只要真正用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历史题材的作品也可以具有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由于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确定作品的性质时...
-
作者:卡尔·拉特纳(1);晨光(1)
作者单位:(1)美国加州州立大学
摘要:本文概述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作者指出,美国社会心理学是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这两门学科中分化出来的。它最初的研究具有哲学性质;后来,它利用了工业心理学中的某些研究方法,建立起了社会心理学特有的概念体系和实验方法,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作者举例说明了当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的一些研究课题,并针对这种研究的缺陷作了一定的分析和评论。作者认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于抽象。他主张,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具体的人、具体的社会关系以及具体的社会活动,以期从这种具体的研究中揭示出一般性的...
-
作者:卢云华(1)
作者单位:(1)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
摘要:作者提出"必需说"即以制止不法侵害的必需行为作为正当防卫的限度的理论,作为确定正当防卫限度和认定防卫过当的根据,分析了"适应说"和"需要说",认为它们分别带有刑法学史上"目的说"及"法益说"的色彩,并据此探讨了防卫过当的形式和认定防卫过当的原则。
-
作者:许精德(1)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
摘要:《价值只能由笫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一文认为,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影响价值实现。
-
作者:洪文达(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
摘要:本文不同意那些事实上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快的原因单纯归之于生产力的加速发展的看法,认为还应当看到资本关系社会化的作用,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来进行综合分析。作者认为,垂死性是垄断资本主义本质属性之一。斯大林说的帝国主义三大矛盾达到极端从而形成革命形势,同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的垂死性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应当从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同私有制外壳日益不相容,以及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物质条件等方面,来论证帝国主义的垂死性。这样,才能科学地作出三大矛盾的发展必将达到极端,...
-
作者:程贤敏(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历史系
摘要:四川省大、小凉山彝族地区,解放前是奴隶制度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地区。这个地区的人口状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调查,和多年来国内民族学工作者对这个地区进行社会考察提供的资料,从原来凉山彝区所处的特定生产方式着手,对其经济、政治制度及婚姻家庭习俗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综合探讨了彝族奴隶社会人口再生产的特殊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后,彝族各社会集团人口的交化情况、增殖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从而提出了在凉山彝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一些设想。
-
作者:周为群(1);于德惠(2)
作者单位:(1)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2)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思想战线》编辑室
摘要:目前经济学界在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价值决定理论上,存在着分歧的意见。争论的焦点在于:由社会需要所规定的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般称为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参与价值决定。这里编发的三篇文章,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观点。《社会需要与价值决定》一文认为,社会需要本身决定了各生产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从而也从总量上决定了价值量。
-
作者:山而
摘要:自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古史的著作)问世以来,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重视,有不少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著作相继出版。建国后,随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考古事业的空前大发展,加上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借鉴与启发等因素,就先秦以前的古史研究而言,确是在突飞猛进的发展,成绩是巨大的。但是。
-
作者:肖罗
摘要:如果说,鸦片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侵入中国的开始,那么甲午战争就是世界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的开始。由于资本主义的侵入,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事物也如春潮般涌入中国,使当时的中国处于大变革时代。《忘山庐日记》始于1893年(光绪十九年)戊戌变法的前夕,每年一册,未曾间断。但毁于兵燹,现仅存1893、1894年合一册,1897、1898、1901、1902、1903、1906、1907、1908年各一册,共九册。
-
作者:林雨
摘要:这部约七百五十万字的目录学巨著,集古今诸家之长,补前人之缺,可以说是迄今最完备的一部中国历代丛书目录了。我国历代典籍浩如烟海。丛书的刊行,可追溯至汉唐的石经;而开后世丛书之体例者,则为南宋的《儒学警悟》。发展到近代,尤为兴盛。研究各方面的许多问题,都须在丛书中找寻材料。但由于丛书众多,子目浩繁(每部丛书少则两三件,多则四千余种),没有详细的目录和索引,使用起来真如海底捞针。历代学者虽多有编纂,而往往囿于各家收藏。近代图书馆业兴起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