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飞(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
摘要:本文提出,没有言词原则,便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刑事诉讼。作者认为,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贯穿着言词原则的基本精神,言词原则是我国刑事审判的原则之一,是探求案件客观真实的必需要求。作者据此分析了几种证据的审查判断,认为只有在法庭上以直接的、言词的、辩论的方式查证属实的证据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
作者:怀双
摘要:1981年,朱德生在《关于哲学史的分段原则和阶级分析方法》(载《外国哲学》第一辑)一文中曾经认为,现在一般哲学史著作仅仅按社会经济形态来划分哲学思想发展的段落是不科学的。因为"哲学发展史应该有它自己的特点,有它自己的规律,有它自己的内在逻辑,否则它就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了。"为了正确揭示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规律,就"
-
作者:胡庆钧(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阐述云南西盟佤族、西藏珞渝珞巴族和四川凉山彝族的民族学资料入手,剖析了奴隶制内部的几种形态、主要特点和发展过程。指出:云南西盟佤族还保存着父权奴隶制,正处在原始社会末期进入奴隶占有制以前的先行阶段;西藏珞渝珞巴族则较前者进了一步。处于父权奴隶制向奴隶占有制的过渡阶段;而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则已完成了这个过渡,进入了奴隶占有制度。本文原是作者1983年8月在加拿大参加第11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提交的学术论文,后来又经过了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
-
作者:谢小庆(1)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学院心理学教研室
摘要:自弗朗西斯·培根以来,"观察—归纳"的方法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然而,今天人们更多地注意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开始重新考察认识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重新考察科学理论的判别标准问题。这主要是现代物理学发展的结果,同时也起因于心理学的研究。本文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出发,揭示论证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加工作用,分析认识过程中可知性和局限性、继承性和革命性等基本矛盾,论证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
作者:朱晓进(1)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中国三十年代左翼农村题材小说放到历史的和时代的背景中去考察,明确肯定了左翼作家们对文学的时代感的追求并在此前提下总结其功过得失。本文认为左翼农村题材小说通过它所创造的大批能代表那个时代的艺术形象较全面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社会实质,从而充分肯定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
作者:周勤(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摘要:本文探讨了庄子自由观中至人精神和命定哲学的尖锐对立,指出庄子的自由观是基于超世和顺世矛盾之上的游世主义哲学。它体现了人生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在庄子思想中的深刻对立和奇特统一,有别于所谓阿Q式的混世主义和喜剧式的滑头主义。文章认为,庄子的游世主义哲学是中华民族思维历程中自我反思的早熟性和先天不足性的折射现象,体现了宗法结构的社会共同体对于个体性主观意志的制约。几千年来,这一思想对整个民族、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观念形态产生了极大的渗透力。所以,在探究儒家传统思想对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的同时,不应忽略"庄子...
-
作者:孙尚清(1);薛永应(1);周明镜(1);石铭鼎(1);张思平(1);陈栋生(1);唐国英(1);陈关顺(1)
作者单位:(1)长江综合开发利用考察组
摘要:长江是我国最大的一条河流,水运条件优越。长江流域资源丰富,亟待开发。但我们过去对它的综合开发利用重视不够,因而存在航运落后等一些问题。本文是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的研究报告。本报告对于如何振兴长江航运,搞好防洪、发电,逐步建设一条横贯东西、带动南北的产业密集带,以及改革水资源和航运的管理体制等,都提出了具体建议。
-
作者:于光远(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改革——首先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现象,是世界历史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没有制定过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的模式,第一个社会主义的模式是在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建立起来的。斯大林一个很大错误就是把一国一时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体制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并要求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这一模式。作者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在世界历史上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继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生产关系上的又一次伟大的变革,这...
-
作者:姜维壮
摘要:这是两本财政理论专著。两书在一些财政基本论点上,各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并以此建立了各有特色的财政学理论体系。两书都没有因袭以往财政学从国家的财政收支和平衡、管理、监督活动出发建立体系的框框,而是侧重于从财政分配关系的客观经济内容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入手,紧密结合国家上层建筑的活动,研究财政活动和财政分配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在这方面。
-
作者:赵国良(1);郭元晞(1)
作者单位:(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同国营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国家政权同企业之间的一般关系;一是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代表的国家同企业之间的特殊的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全民所有制内部存在着国家的最终所有权与企业的相对所有权,由此决定了二者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与不同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与企业之间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商品交换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从这样的二重性出发,处理好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