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文显(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就法治对商品经济的内在依存关系进行了探讨。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商品经济是法治的经济基础,商品经济形态所需要并决定的法律规则.无论在量的方面还是质的方面都不同于自然经济形态和产品经济形态各自所需要和决定的法律规则,量的差别反映出社会生活规则化、法律化的程度,质的规定性的不同则使法治与专制泾渭分明;商品经济孕育的社会契约观念、政治市场观念、思想市场观念、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平等和自由观念等,是法治的文化基础;以商品经济关系为内容的民法是法治的真正法律基础,民法中的人权、所有权和平等权是现代公民权利的原型,...
-
作者:林同奇(1)
作者单位:(1)北京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比较详细地评介了当前在美国学术界影响颇大的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提出的文化概念和分析方法。格尔茨认为,"文化"概念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即文化的符号性、公共性和系统性。把这三方面的含义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文化的"本文性"。"本文"所指的范围远远超出语言文字,概括了一切据以解释人类生活之意义的各种人类社会活动及其产物,甚至涉及宇宙的本质。格尔茨还提出了"深度描绘"方法,即对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对人类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方式进行层层深入地描绘和分析。格尔茨提出的上述观点和方法对我国学者从事文化研究具有...
-
作者:梁治平(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
摘要:有学者认为,"礼"即是中国古代的"自然法",对此,本文提出了不同看法。作者认为,"礼"并不是"自然法",中国古代不仅没有西方那种有着神圣渊源的"自然法"观念,而且根本缺乏产生这种观念的超验思维背景。"自然法"的观念在西方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中国古代法以至古代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则是"法自然""法自然"观念是一种独特的宇宙观和秩序观,它是经验的而非超验的,是自然的而非理性的。不了解"法自然"这一观念及其本质,就不能真正把握中国古代法的性格。
-
作者:葛晓音(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北宋诗文革新是唐宋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但目前对这一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重要环节及其背景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作者根据大量原始材料,试图从探索此时期文风的几次变化入手,弄清其曲折历程。作者认为这场运动可分为反对五代体、西崑体和太学体三个阶段。柳开同王禹偁,石介、孙复同尹洙、欧阳修在不同阶段中代表了不同派别。而高言空文、以道求名同务实致用、切于世务两种复古宗旨的分歧,以雅颂为上同风骚为本两种风雅观的分歧,始终贯穿在各个阶段之中,重道与重文的不同倾向可以从中找到根源。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具体论证...
-
作者:张奎良(1)
作者单位:(1)黑龙江大学哲学系
摘要: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学说中未予充分阐释的重大课题,本文指出,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马克思用自己的"世界历史"思想涵盖东方社会,认为尽管东方国家存在着亚细亚生产方式,但最终仍要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轨道。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马克思的认识发生巨大变化,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增长、政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东方国家应该另辟蹊径,探索社会主义胜利的新途径。鉴于俄国、印度等东方国家普遍存在着村社土地公有制,马克思设想,东方国家为了避免资本主义的"一切极端不章的灾难",减少痛苦和牺牲,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由...
-
作者:张晋藩(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历史发展、主要内容、特点以及世界影响等进行了勾画。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产生于政府划分为文武职官和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确立以后。在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它形成了健全的制度、详密的规范、鲜明的特点。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官制度,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官制度,包括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作者:万俊人(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80年代初以来,现代西方伦理思潮冲击我国青年的道德观念,相继出现了"潘晓现象"、"萨特现象"、"尼采现象"、"弗洛伊德现象"等。本文对此作了深入的考察,分析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伦理思潮对我国青年形成冲击的理论背景和社会历史文化原因,指出了这种冲击对我国青年造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后果,并且提出了我们对这种冲击所应作出的回应。
-
作者:汪晖(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文化哲学和人生哲学的角度对鲁迅的早期思想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鲁迅早期思想受到西方两种逻辑起点不同并且相互矛盾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其一是以培根、笛卡尔,达尔文,赫胥黎等为代表的科学理性主义和启蒙主义:其二是以施蒂纳、(?)本华、尼采、基尔凯郭尔、安德列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为代表的以个体生存、个体价值为出发点的现代主义、非理性主义。文章对鲁迅这一时期的文化哲学和人生哲学的基本命题、内在原则、心理特点、运思方武及其与上述西方两种思潮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考察,尤其是对于鲁迅文化哲学中关于个体人的价值与解放...
-
作者:蒋学模(1);王志华(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认为,宏观经济领域内的矛盾并不是简单地表现为总量失衡问题,更深刻的病源在于结构失衡。而要研究宏观经济结构,就要对宏观经济结构的研究方法进行理论探讨。文章将宏观经济结构分析的方法概括为三种:静态均衡法、动态演进法与动态突进法。静态均衡法以魁奈的经济表、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均衡理论和里昂惕夫的产业关联理论为代表。这种方法已很难对现代产业结构进行深入的宏观经济分析。动态演进法将经济学和统计学结合起来进行动态分析,它考察的对象不仅包括广义的产业结构,而且还包括国民消费结构以及能影响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其他一...
-
作者:陈玉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与国外原料高价和产品低价的情况相反,原料低价和产品高价一直是我国价格体系的基本特征。导致我国原料低价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和采掘业部门产值构成缺项,即地租从产值中消失,转化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导致我国产品高价的主要原因,是加工工业部门成本和产值不合理的超常复加,而这又是加工企业规模结构失衡、封闭式经营、投入产出不对称和追求产出最大化所致。原料生产部门的投入品恰是产值超常复加的最终产品,加工工业部门的投入品恰是产值构成缺项的农业和采掘业部门的产品。这样,形成了一个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的"逆反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