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化信(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摘要: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上的刘文璞等三同志的文章《关于农村私营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阅后颇有感触。我感到,一方面该文对于我国近几年私营经济的发展确实作了不少调查研究,许多看法是发人深省的;另一方面,又有一些观点欠妥,有的观点有明显错误。现提出几点与刘文璞等同志商榷。 1.能否说"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剥削"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刘文璞等同志在文中写道:"在私有制社会里,剥削是积累社会财富的一种形式。剥削所得愈多,意味着剩余产品愈多,从而社会积累也愈多。
-
作者:张岱年(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价值的第一层含义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除此之外,价值还包含对需要的层次和需要的主体进行评价的问题。从不同需要之间包容与被包客的关系来看,整体的需要高于个人的需要;从人所异子禽兽的特有的需要来看,精神的需要高于物质的需要。人类的价值应该就人类与其他物类的比较而言,自我的价值应该就自我与别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人类的关系而言。人类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是真、善,美,其中真是认识的价值,善是道德的价值,美是艺术的价值。作者还就人格与生命的关系以及"德力"、"义利"、"理欲"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
作者:汤一介(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三大思想家——孔子、老子和庄子对真、善、美人生境界的追求作了比较分析,指出他们的不同在于——孔子:善←美←真;老子:真←善←美;庄子:美←善←真。作者认为,从真、善,美问题的价值论上看,与西方哲学家相比,孔子接近于康德,老子接近于黑格尔,庄子则与亚里士多德、谢林有相似处。我国先秦时代的哲学之所以丰富多采,不逊色于古希腊和印度,正是因为当时的哲学家具有多元的价值取向。
-
作者:张静(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
摘要:本文阐述了迟发展效果对第三世界国家和我国现代化所产生的影响。作者认为,现代化具有不同的起步类型。早发展国家现代化起步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许多因素现已不复存在,迟发展国家则受到迟发展效果的制约。作者分析了迟发展效果的一般表现形式及我国面临的特殊问题,认为面对这一现实,我国的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作出长期的艰苦努力。
-
作者:贺圣达(1)
作者单位:(1)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
摘要:从百余年前起,西方史学界出现了南诏国是泰人建立的说法(即"南诏泰族王国说"),这一说法流行至今,影响甚广。本文作者依据大量史料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有力地驳斥了这种观点,明确地指出,公元7—9世纪存在于中国西南部以云南洱海和滇池地区为中心的南诏国,是中国彝族和白族先民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因此南诏国所在的地区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领士的一部分。本文作者系统地论述了"南诏泰族王国说"产生及传播的根源,指出它的出现是为帝国主义侵华目的服务的,同时适应了本世纪前半叶泰国统治阶级的"大泰民族主义"心理。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
-
作者:蔡富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摘要:本文对社会语言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上的争论进行了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应是社会语言;它是研究社会语言的语言科学:它和传统语言学(应称为自然语言学)、人工语言学是组成语言科学的三大分支学科;它不仅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而且还要应用和吸收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以及文化学、教育学、民俗学等的一些概念、方法和研究成果。文章还论述了社会语言学的总任务及其方法论原则、它在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等问题。
-
作者:黄盛璋(1)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摘要:本文作者依据大量的中、外文史料,较为详细地考察了17世纪中叶以前柬埔寨对外交往和贸易往来的主要港口及其地理变迁。作者认为,正是由于柬埔寨自然地理条件和国内外局势的变化,使它的政治中心和主要港口不断迁移。作者依据史实大体确定了柬埔寨历史上不同时期主要港口的地理位置。并且指出,无论是哥俄厄,或是吴哥,还是金边或其它主要港口,都位于古代东西方贸易往来的水上交通之衢,因此古代柬埔寨的主要港口在东西方交通史上古有较重要的地位。
-
作者:柳延延(1);王东(2)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2)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世纪人类科学认识注视的中心问题之一,是揭示自身活动的内在机制。从50年代起,创立了信息加工理论。70年代后,研究重心进一步集中到信息加工的中枢,开创了脑知识库理论。反思现代思维科学和信息科学发展的这种大趋势,在哲学上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类认识中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问题。本文试图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对于现代科学认识发展的逻辑作出哲学概括,对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作出新的探索。
-
作者:戴园晨(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尽管我国经济学已论证了计划与市场不应当是对立的而应当是相互结合的,并且描绘出它们相互结合的"渗透式"或"胶合式"理想境界,但在操作上,计划与市场的相互结合却遇到了困难,乃至某些经济学家称这是"经济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有鉴于此,本文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实际出发。详细分析了计划与市场结合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矛盾及其根源,并且提出用"双层次计划与市场的分工与结合"的构想.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
-
作者:张忠任(1)
作者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市场价值是价值的转化形态,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所不改变的是价值实体,所改交的是价值量的决定方式。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市场价值并在供求不一致时决定其偏离。决定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需求是抽象掉价格影响的"平均需求",供求的影响只是市场价值反馈机制中的一个环节,不能直接参与市场价值决定。文章认为,市场的唯一的最终调节中心是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