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陆学艺(1);张厚义(2);张其仔(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村社会学研究室;
摘要:本文对现阶段我国农民的阶层分化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作者根据对13个村庄的调查,以职业类型、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和对所使用生产资料的权力作为分层标准,将农民划分为农村干部、集体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智力型职业者、乡镇企业职工、农业劳动者、雇工、外聘工人和无职业者等10个阶层,并指出,由于演化时间较短,目前农民的这些阶层还很不稳定,带有一定的过渡性。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为:家庭对个人阶层身份的变迁仍有重要影响;各阶层同农业劳动和土地仍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个人阶层身份具有多重性,阶层意识普遍较弱;不同地区农...
-
作者:张朝尊(1);文力(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认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态,股份制企业制度是它的微观基础。市场经济可以和资本主义结合,也可以和社会主义结合。在当代中国,有必要也有条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章辨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论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功能与作用,还讨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
作者:方流芳(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公司的自由设立、许可成立、准则成立为主线,从公共权力与民事权利分离、合并、再分离的过程中,揭示了以公司为载体的行政性垄断的兴起与没落。作者认为,在西方法人制度形成以前,公司就已有了事实上的存在,并成为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缓冲地带;公司演变为法人的原动力,来自于行会借助国家权力建立行业垄断的尝试。因此,法人的初始形态是一种典型的"政企不分";从特许成立到准则成立作为古代公司到近代公司转变的标志,同时意味着,私法权利脱离公共权力、政府职能在私法领域受到极大限制,这样就构成了公司在近代社会的"政企分开"。在近代中...
-
作者:李淮春(1);鲁品越(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东南大学社会科学部
摘要:本文认为,旧唯物主义将物质仅仅理解为人的精神的观察对象,精神外在于物质过程,这是一种含有二元论残余的物质观,它具有不彻底性、形而上学性,以至导致不可知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理解为能动的物质关系,人作为客观物质过程的参与者从内部理解物质过程自身,而不只是停留于外部观察。这种彻底的唯物主义导致了物质世界的可理解性,揭示出自然界的客观辩证发展图景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这是对物质观的创造性的变革和建设。"实践的唯物主义"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一致,是同一哲学、同一"新世界观"的不同表述。
-
作者:唐钧(1)
作者单位:(1)民政部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研究所
摘要:本文描述了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兴起和发展的状况,探讨了其发生、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及其在走向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城市社区服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文章认为:以城市基层社区(主要是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为依托的城市社区服务将有新的更迅猛的发展,并将在我国城市生活中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
作者:赵逵夫(1)
作者单位:(1)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离骚》研究史上占统治地位的"男女君臣之喻"说和"女性中心说"进行了辩驳。文章认为,《离骚》不存在抒情主人公形貌不统一的问题,即《离骚》不存在一个以夫妇或男女比喻君臣关系的比喻系统,其抒情主人公始终是一个伟岸的男性长者的形象;至于《离骚》后半部所谓"求女",并不是求合楚王或另求明君以至求使女婢妾,而是屈原寻求知音和理解的心情的写照。文章还结合有关历史文献,指出屈原被放汉北之后,楚国朝中并非没有头脑清醒、对楚国的现状与危机有所认识,与屈原有某些同调的人,这就为《离骚》所谓"求女"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
作者:陈泉生(1)
作者单位:(1)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环境侵害是现代社会的新生问题。作为一种新型的侵害行为,它具有社会性、价值性、复杂性和缓慢性的特性。这些特性促使有关法学理论发生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具体表现为环境权的塑造、行政补偿理论的选取、无过失责任的确立、疫学因果论的采用、危害环境罪罪名的创设和集团诉讼的推广等等。作者认为,应当在构建环境侵害法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环境侵害进行统一的法律调整。文章还就如何具体运用行政、民事和刑事手段对环境侵害予以救济进行了探讨。
-
作者:孙正聿(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了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这一命题,提出了从辩证法的批判本质去理解辩证法的基本思路。文章指出,作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法,在本质上是对蕴含于人类全部活动之中的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据此,文章系统地考察了辩证法对形式逻辑、常识、科学和哲学的前提批判,具体地阐述了批判性构成辩证法本质的内在根据,丰富了这种前提批判的理论内容。
-
作者:韩彪(1)
作者单位:(1)北方交通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认为,一个多世纪前马克思揭示的运输经济理论,至今对发展我国运输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关于交通运输业的社会属性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规律的思想,并联系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实际,评析了我国有关的理论与政策,对该领域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也作了初步的总结。
-
作者:黄祖辉(1)
作者单位:(1)浙江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系
摘要:本文认为,80年代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就地转移'方式是农民迫不得已的选择,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80年代农民收入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而后者又主要决定于农村工业和投资的增长速度;80年代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尽管相当可观;但农业和耕地上的劳动力负担依然没有减轻,除了紧缩政策和城乡壁垒因素外,农村城市化进程过于缓慢是制约8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协调和有效转移的重要因素。文章指出,90年代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景不容乐观,因为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还必须有较大幅度的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