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赖永海(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从思维模式的角度探讨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受佛教"真如本体"论的影响,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由"天人合一"论走向"心性本体"论;二、受佛教"反本归极"和"顿悟"说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修行方法由"尽心、知性则知天"走向注重"发明本心","体悟本体";三、佛教特别是禅宗注重"顿悟"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的诗、书、画等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作者:王锺翰(1)
作者单位:(1)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
摘要:清代满族统治者的民族宗教政策是成功的。一、在东北满族发祥地,满族奠基人努尔哈齐对东北各族实行招纳、吸收、融合的民族政策及兼容并包、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宗教政策;二、在内外喀尔喀蒙古,推行分而治之并限制利用的政策,宗教上为政治目的而提倡信仰藏传佛教;三、在新疆天山南北路,采取旗治、民治分而治之及限制新疆与内地人员交往的政策,并尊重那里的伊斯兰教信仰;四、在西藏、甘青地区,大力提倡,利用藏传佛教以为统治工具,三次出兵西藏,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五、在西南诸省推行改土归流,改交了土司、土官割据一方的局面,交...
-
作者:朱庆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设想,即在1991—2000年实现小康的紧迫任务,分析了实现小康目标的基础条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国际上有关社会指标体系的内容和方法,制订了包括60多个具体指标的我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列出了2000年的奋斗目标。文章还对2000年小康目标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并对全国和地方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制订及综合评价方法作了简要介绍。
-
作者:杜敬(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本文是作者阅读了近几年出版的《中国土地改革史》、《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史》、《中国土地改革史(1921—1949)》等4部关于土地改革史专著后,就土地改革史的研究方法和若干理论问题发表的一些看法。关于研究方法,作者着重围绕资料的概括性和典型性、观点的鲜明性和客观性、总结的科学性和现实性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关于土地改革理论问题,作者分别对党的领导与依靠群众的关系、反封建与平均主义的关系、富农的阶级属性及剥削性质、土地改革与武装斗争及建立和巩固政权的关系等问题论述了自己的意见。
-
作者:卫兴华(1);黄泰岩(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认为,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要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经济制度;二是计划与市场各自的功能与失灵。经济制度制约着经济运行机制的基本关系和框架,经济制度不同,经济运行机制的基本关系和框架就必然不同。计划与市场各自的功能与失灵制约着它们在经济制度所规定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基本关系和框架内,各自作用的范围和强度。作者指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但只是初步的和不完善的,要使之逐步成热和完善起来,还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以发育市场为主,相应地逐步地改革计划体制。因此,计划经济与...
-
作者:王荫庭(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
摘要:本文在对有关"社会存在"的诸种观点进行批判性的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存在"范畴同"存在"范畴一样都具有本体论意义和现象论意义的观点,并详细论述了"社会存在"范畴的具体内容,认为从本体论意义看,"社会存在"相当于作为社会实体的人类及人所改造的、人的肉体之外的自然物;而从现象论意义看,"社会存在"指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
作者:王宏昌(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我国森林资源被人为破坏自古亘今持续7千多年,这种趋势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才有改变,但森林和草地少至今仍是困扰我国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文章在总结我国经验和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实施生态经济系统改进的建议,并对其中若干问题或项目进行了设计。作者认为,国家营林与群众营林,重点要放在群众营林上;而群众营林又需要将义务植树和"经济植树"结合起来,并把重点放在"经济植树"上。为此,有必要推广办合作社的做法,依靠综合经营,兼顾长期,中期和短期利益,使林业经营有利可图;财政和银行也应在资金上提供适当支持...
-
作者:孙连成(1);陈军(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浙江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一书,受到了学者们的注意并给予较高的评价。该书共分5篇,即总论、总量分析、结构分析、增长与波动、调节与控制。这是一部全面。
-
作者:刘学智(1)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
摘要:我国学术界关于价值论的一般性理论研究近年来有很大进展,可是关于中国传统价值论的专题研究却犹处襁褓,系统性研究更谈不上。令人欣喜的是,赵馥洁教授的新著《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不但填补了价值论和中国传统哲学研究领域的一处空白,而且取得了斐然可观的学术成就。
-
作者:宋镇豪(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摘要:商周时代,社会活动的主体每以家族群体为单位。国家形式、政权结构、军事组织及经济制度等许多重要问题,皆可从当时家族形态及其制度角度进行分析,在更深层次上认识诸种历史现象产生的缘由。商周家族观念亦不只影响着当时政治思想与伦理思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