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程清波(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法学院
摘要:国际民事诉讼法学是国际私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国际私法学的另一分支——冲突法学是一对孪生兄弟。继1987年出版的《国际私法(冲突法篇)》之后,李双元教授和谢石松博士一起,经过三年的辛勤劳动,又撰成了《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这部系统、深入、全面地研究国际私法另一组成部分的重要著作,填补了这一领域中的空白。
-
作者:夏树人(1)
作者单位:(1)重庆出版社
摘要:新闻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新闻传播是人类社会活动和文明的表现与动力。近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是古代社会信息交流发展的延续。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前资本主义)的新闻传播,是研究中国新闻史一个重要的课题。过去有人认为,直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才有新闻传播事业,此系忽视历史发展的偏见。事实上,我国是报纸的故乡,是新闻传播事业的权舆之地。18世纪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就说过:报纸诞生于中国。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
-
作者:唐一得(1)
作者单位:(1)当代中国出版社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内容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并相应地形成了三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这三门学科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在我国众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出版物中,作者往往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社会功能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诸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统一,而从逻辑上将这几方面的思想内容融汇贯通,再现其完整而严谨的思想体系,至今仍是理论界和理论教育界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
作者:门忠民
摘要:由广东、湖北、陕西、云南省伦理学会和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所联合发起的商品经济与道德进步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1月4日至9日在暨南大学举行。现将大会研讨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一般关系为了正确理解商品经济与道德进步的关系,有的同志首先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一般关系。他们认为,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来看,道德在总趋势上和经济的发展是一致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进步的。第一。
-
作者:李京文(1);郑友敬(1);杨树庄(2);龚飞鸿(3)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2)国家统计局平衡司;(3)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研究室;
摘要:本文是一项国际合作完成的数量经济学成果。作者运用乔根森等人的生产率度量法,对我国1953—1990年的长期经济增长和1981—1987年34个产业部门的短期经济坩长,进行了严格的计算测量,得出了有关经济增长总量和增长源的数据。文章通过计量分析的数据说明,我国从1953年到1990年的38年间,经济增长快于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总量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和劳动投入。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以来,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明显上升,但部门产出的增长则主要来源于中间投入,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亦不平衡。
-
作者:张难生(1);叶显恩(1)
作者单位:(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研究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与广州历史的关系。从航道的开辟、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改进、海上丝路商品结构的交化、历代王朝的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秦汉时海上丝路已经兴起,广州已是一要港。吴晋南朝时期,通往印度洋的丝路开通,广州在南海中的枢纽地位得以确立。唐代广州迅速繁荣,臻于极盛,宋代又有所推进。元朝时泉州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主港,明代外贸中心又回到广州,一直到清中期。但从明初起,海商力量受挫,19世纪时,中国在海洋贸易市场陷入了衰败的厄运。
-
作者:卢淑华(1);韦鲁英(2)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国家教委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摘要:本文根据北京,西安、扬州三市的抽样调查资料,从方法论的角废,对生活质量研究中主、客观指标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文章在研究生活质量模型时,除引入客观指标外,还增加了参照标准对主观生活质量指标的影响这一项,并通过中介评价指标将客观指标系列进行综合,形成了三级主、客观作用机制的模型。此模型可以较大地增加对生活质量满意度的解释力。文章具体运用这一模型,给出了北京、西安、扬州三市居民住房、工作、婚姻等领域满意度以及总体生活满意度的量化模型,并对生活质量的定义及当前我国生活质量研究的重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作者:邢贲思(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
摘要:本文通过对意识形态范畴的历史源流及其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科学诸范畴之间关系的考察,认为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本文还通过论述意识形态的三个特点,说明了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并提出意识形态的四种社会功能:一、意识形态作为舆论的作用,二、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作用,三、意识形态的教育手段的作用,四、意识形态作为精神文明手段的作用。本文还就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若干现实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
-
作者:葛晓音(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东晋玄学自然观向山水审美观的转化。作者考察了玄言诗从郭璞的道家之言向佛理转化的过程,认为支遁《逍遥论》所标新理,是由道家之言转向佛理曲关键。其新义是承认以物的"至足"为逍遥的前提,达到"以适为得""快然自得"的境界,从而推动了山水游赏的风气。在佛理化的玄言的催化下,山水诗逐渐臻于独立,并具有了区别于以前所有写景诗的全新意义。这样,"自然"作为一个抽象的哲学理念便转入了审美范畴。
-
作者:王宁(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英语系
摘要:本文认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泛文化现象和文艺思潮,80年代初进入中国文坛,随后在先锋小说中便被创造性地接受,形成某种与其他中国作家和西方后现代主义作家同中有异的独特性——后现代性。其基本特征为:(1)自我的失落和反主流文化;(2)反对现存的语言习俗;(3)二元对立及其意义的分解;(4)返回原始和怀旧取向;(5)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之界限的模糊;(6)嘲弄性模仿和对暴力的反讽式描写。对于这种实验性或探索性的创作,作者着重考察了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接受与变形,并分析了它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