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邬沧萍(1);穆光宗(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人口发展的新情势进行了理论的和对策性的研究。本文认为,目前中国已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但低生育目标的实现,现代人口转变的趋于完成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口问题的终结。首先,中国低生育的实现有其特殊性,是不稳定、不平衡、也不彻底的,生育率转变的任务并未完成;其次,伴随生育率的下降和转变,我国人口问题的焦点开始从高生育率带来的挑战转向人口老龄化及其它和低生育有关的问题。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处在这样的人口问题转型期。从人口再生产规律角度看,中国人口控制的目标并非简单地越少生越好,也非生育率越低越好。最优的...
-
作者:蔺子荣(1);王益民(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市场经济不仅有其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而且必须以本国的民族文化为根基。基于此,作者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传统文化网络与作用机制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结构、伦理道德等对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的基础上提出,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现代市场经济原则三者融为一体,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与伦理道德基础,从这种新发展观所产生出来的市场经济,必然是既不同于西方式的也不同于日本式的市场经济,它的性质由其与社会主义原则、中国文化特质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规定,作者把...
-
作者:袁毓林(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指出汉语词类是一种原型范畴,是人们根据词与词之间在分布上的家族相似性而聚集成类的。由于同一词类的词不一定共有一项/组为其他词类所无的分布特征,因而无法用几项分布特征之间的合取/析取关系作为标准来给所有的词分类和给不同的词类下定义。本文提出,属于同一词类的词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别,典型成员是一类词的原型,是非典型成员归类时的参照标准。其典型成员在分布上往往共有一组分布特征,可以通过典型成员的分布特征来给词分类和给不同的词类下定义。但是,不同词类的典型成员在分布上的差别比较明显,不同词类的非典型成员...
-
作者:吴易风(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蕴藏十分丰富的产权理论的挖掘和潜心研究指出,马克思早于科斯等西方学者以前一百多年就创立了科学的、系统的产权理论。一些尊重客观实事的西方学者称马克思是社会科学史上第一位有产权理论的社会科学家。因此作者认为,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特别是关于产权的性质、关于权利统一与分离的理论,是指导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唯一正确的理论。而西方的产权理论适应的是私有制经济关系的要求,决不能作为我国改革的出发点。文章最后对我国理论界有些学者主张照搬西方私人财产原则及以此为出发点提出的几种错误的产...
-
作者:廖丹清(1)
作者单位:(1)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在深入剖析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指出,进入9O年代后,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许多难题,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城市化密切相关。如果能加速城市化进程,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然而,由于认识上的误导和战略上的偏差,我国城市化道路基本上选择的是发展小城市为主。实践证明,这条城市化道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中的问题。因此作者指出,应当借鉴世界各国城市化的普遍规律,转向以大中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的道路,即挖掘大城市的潜力,扩大和建设中等城市,择优和适度发展小城市。文章对这一条加速城市化的道路,结合中国...
-
作者:李培林(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用一种不同于西方个体主义方法论解释模式的新的理论框架,论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成长的过程。作者认为,由家庭经营体系重建、企业组织创新、社会网络变动所形成的结构力量,显著地发挥了资源配置的替代作用,成为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影响我国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
作者:李琮(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第三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些特点表明目前世界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全球化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跨国公司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交通运输和通讯手段的革命也为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全球化不等于全球一体化。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各国因利益差别尚难协调一致,现有的国际组织不具备普遍的约束力,特别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世界范围内还表现在各个方面,全球一体化虽已是大势所趋,但目前仍...
-
作者:杨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受明代心学思潮影响的、以发掘自我生命根性去体悟天地玄奥的神话十说:《西游记》所写的取经历程可以看作是对人的信仰、意志和心性的挑战以及应战和升华的历程,它破除了三教教义的神秘性和严密性,升华出超宗教的自由心态,使小说充满了恢谐和奇趣。文章从神话形态、神魔观、神话想象、哲理意蕴、叙事结构和方法等方面,论述了《西游记》在中国神话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它标志着中国神话文化瓣划时代转型,是中国神话文化的大器晚成之作。
-
作者:戚其章(1)
作者单位:(1)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中体西用”这一概念来概括中国19世纪60—90年代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不同论点,同时又断言“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实际上,除顽固派之外,当时的洋务派、早期维新思想家和维新思想家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认识迥然不同,而且不同派别的理论概括也并非一致。在1895年以前,各派别较多使用“中本西末”,尤其是以此为指导思想的洋务派。最早使用“中体西用”这一概念的是早期维新派,不过是在戊戌维新思潮兴起以后,这一概念才被普遍使用。19世纪末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认识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呈现出不同派...
-
作者:高凌(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
摘要:本文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100%数据及有关数据,对我国不同人口变量、社会经济以及民族特征妇女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做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有随母亲年龄的增长而略微下降的趋势。一孩率的上升、生育年龄的变动和“开放女儿户”并不是使出生性别比高于正常水平的影响因素。由于妇女申报的出生婴儿中女婴漏报多于男婴的现象在城乡和不同民族中普遍存在,从而使得根据妇女报告的分孩次、生育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民族的出生婴儿性别比的总体水平偏高。加上统计的女婴漏报的影响,二者可以解释出生性别比高于正常水平的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