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本西末”到“中体西用”

成果类型:
期刊论文
署名作者:
戚其章(1)
署名单位:
(1)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刊物名称:
中国社会科学
ISSN/ISSBN:
1002-6969
发表日期:
1995
页码:
186-198
关键词:
“中体西用”论 洋务派 郑观应 中学与西学 早期维新派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康有为 梁启超 张之洞
摘要:
本文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中体西用”这一概念来概括中国19世纪60—90年代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不同论点,同时又断言“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实际上,除顽固派之外,当时的洋务派、早期维新思想家和维新思想家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认识迥然不同,而且不同派别的理论概括也并非一致。在1895年以前,各派别较多使用“中本西末”,尤其是以此为指导思想的洋务派。最早使用“中体西用”这一概念的是早期维新派,不过是在戊戌维新思潮兴起以后,这一概念才被普遍使用。19世纪末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认识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呈现出不同派别的不同发展阶段和趋向。到90年代,两种“中体西用”论并存,但是,洋务派后期代表张之洞主张用西学“补救”中学,而维新派则坚持“会通”中学和西学。
来源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