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折晓叶(1);陈婴婴(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分布在东中西部1O个县(市)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农村居民为对象,首次在中国农村对职业声望进行了社会学测定,并以此为对照,对中国城市职业声望和国际职业声望比较研究的基本结论进行了讨论、验证,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文章在考察传统意义的职业声望时,加入了带有杜会分化特征的身分要素,证明就业身分对声望体系表现出很强的再分化能力,指出职业和就业身分共同构成我国现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社会位置,声望评价只有与二者相结合,才能对社会结构现实的分化过程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文章还进一步讨论了声望体系与社会分化的客观机制之间的认同关...
-
作者:曾毅(1);吴德清(2)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2)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
摘要:本文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从粗离婚率、一般离婚率、期望离婚概率的角度对80年代以来我国离婚水平的变化进行了考察;又根据作者进行的11区(县)的离婚专题调查分析了80年代以来离婚年龄与婚后年数的变动趋势。数据分析表明,80年代以来,我国的离婚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世界上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离婚年龄与婚后年数也有显著增高。作者认为,离婚现象的上述变化是我国80年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注重婚姻稳定的文化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
作者:郁建兴(1);王小章(2)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2)杭州大学哲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首先对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于现代化的反省、反叛作出内在的批评和省察,指出文化保守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作为工具理性过度膨胀背景下重建人文精神的两种基本取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总的说来,人文主义思潮从前现代化,到反现代化,到后现代主义,这一不断退缩的历史奏出的只是逐渐失去的传统人文精神的挽歌。接着,本文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现代人文精神建构所具有的意义。现代西万人文主义思潮之所以未能完成重建人文精神的任务,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自觉不自觉地把人文精神的维持或重建,放置于现代化的对立面,从而采取一种...
-
作者:俞吾金(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系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推广论”认为,马克思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的结果。“基础和核心论”则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这一见解实际上倡导了一种逆向的“推广论”,即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基础理论应用到自然界,从而推广出辩证唯物主义。这两种见解的共同点是:把哲学的世界整体图景抽象地分割为自然、社会、思维三大块,辩证唯物主义对应的是“自然”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对应的则是“社会”部分,这就把马克思哲学的...
-
作者:王翔(1)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历史系
摘要: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先后被迫打开了国门,但由于两国政府所采取的政策不同,因而,发展的结局也截然相反。本文从一个具体行业——丝绸业入手,系统考察了19世纪下半叶中日两国丝绸业出现的不同结局;中国丝绸业丧失了实现近代化的良机,陷入了衰象毕呈、危机频仍的困境;而日本丝绸业则在桑、蚕、丝、绸各个环节全面实现了近代化,成为日本对外贸易的“王牌”和实现工业化的“摇钱树”。作者从六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1.政治变革的同步与错位;2.对外交接的精明与愚钝;3.“刀剑换算盘”与“盲人骑瞎马”;4.“民营官助”与“官督商...
-
作者:姜波克(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1993年和1994年实行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宏观货币调控的分析,论证了单以货币政策来对付通货膨胀,效果并不理想。其基本原因,是由于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下不可能兼顾稳定汇率和控制货币供应这两个目标。为此,本文提出了中央银行在控制信贷规模的同时,必须针对开放经济下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政策手段,并进行适当的搭配,才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率。作者还就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情况下如何调控由此而引起的资本流动,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
作者:郭克莎(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的转变之所以十分缓慢,究其基本原因:一是市场机制未能发挥有效的调节功能;二是宏观经济政策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因此作者提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条件是加快改革开放,包括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以提高市场机制调节的功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包括控制经济增长速度、调整投资重点、优化产业结构等。这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
-
作者:涂平(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摘要:本文的分析表明,不管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面临人口数量的控制和人口、家庭结构的优化这一对矛盾。若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总数在较低的水平上达到零增长,就必须保持大大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率。但这将最终导致过高的老年抚养比和总抚养比,使下一代人面临极其沉重的养老和抚小的负担。如果要使中国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和家庭结构比较合理,避免过快老龄化,就要求生育率不能太低于更替水平。这将使总人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增长势头,给中国的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的压力,不过仍可以保证现行人口控制...
-
作者:杨乃乔(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
摘要:本文从语言论的角度透视儒家在经典文本上的“立言”,由此考察了经学对儒家诗学的整体生成的影响。作者认为,儒家诗学在“立言”这一命题上,与海德格尔的语言观相近,即把语言设定为主体存在的家园,并进而以在经典文本上“立言”的方式,追求学术宗教的崇高地位。在这里,经学对儒家诗学整体生成的影响表现为:它既使在儒家诗学语境下的文学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也导致了儒家诗学的政治教化深度模式。于是,儒家诗学在赋予文学以思想深度的同时,也使文学付出了某些思想自由和艺术美感的代价。因此,儒家诗学的实质乃是经学中心主义。
-
作者:杨庆存(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中文系
摘要:宋代散文所以能取得空前成就,与体裁样式的开拓和创新密不可分。作者通过多种数据统计和大量例证分析,论述了宋代散文中具有重要开拓性体式的发展创新、渊源流变,并分别揭示了其美学特征和文化意蕴。文章认为“记”体散文至宋而勃兴,书序入来始得长足发展;宋人题跋蔚成景观;文赋是古文运动影响的结晶;文艺散文的虚拟性具有委婉深沉的美学效果;诗话、随笔和日记的创制,开启了文学大众化的新路子。体裁创新乃宋文繁荣的重要因素,且与时代精神、人文环境和作家的体裁意识密切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