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杜亚斌(1)
作者单位:(1)汕头大学
摘要:本文将对外贸易引入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模型,采用数量分析方法。分别探讨了开放经济简单和扩大再生产及其市场的一般均衡条件,考察了不同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和资本变动状况,揭示了在社会再生产和国内市场的平衡中贸易利益和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
作者:潘玉君(1)
作者单位:(1)齐齐哈尔师范学院
摘要:四川大学童恩正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发表的大作《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颇多创见,且论据宏富,研读之后,获益匪浅。但童先生沿用周昆叔先生关于北方文化核心区域新石器时代与现今气候相似,属于半干旱气候的观点,并以之作为立论的一个前提,似有见所不及之处。作为一个从事地理学专业工作的读者,我愿就新石器时代北方文化核心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问题略陈管见,以为与童先生的对话,实则也是与周昆叔先生观点的讨论。
-
作者:韩民青(1)
作者单位:(1)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直线推进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发生转移的过程,这突出地表现在文化发展的转折性、非线性、间断性和创新性上。文化的转移是文化发展的实现方式。作者考察了文化发展方向的转移,文化发展侧重点的转移,以及世界文化发展中心的转移。文章表明,认真地研究文化的转移,不仅是认识人类文化发展历史所必需的,更是认识人类文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
-
作者:姚先国(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学院
摘要:公平分配被称之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围绕这一问题,人们发表了无数的议论,采取了许多行动,力求找到满意的理论解释和合理的解决方案。学者们的洋洋大作,政治家们的慷慨激昂,普通百姓的街巷议论,也都常常与这一问题有关。
-
作者:郭齐勇(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哲学系
摘要: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曾多次指出,中国经学开始于董仲舒,终结于近代经学大师廖平。透过对廖平经学的剖析,揭示经学在中国近代终结的历史必然性,是廖平研究,也是近代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黄开国同志致力于此,孜孜矻矻,积十年不懈的研究,先后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孔于研究》和《孔孟学报》(台)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二十余篇专题论文,并在此基础上,于最近推出了代表目前海内外廖平研究最新水平的学术专著——《廖平评传》。
-
-
作者:闻潜(1)
作者单位:(1)中央财政金融学院
摘要:本文赖以分析我国市场走向的市场价值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还原以市场实现条件,将价值具体化为三种市场价值及相应的市场价格。据此分析,我国的市场结构以高位价值为核心,市场类型为典型的卖方市场;市场机制运转无序是导致市场长期呈现非均衡的主要根源。而总均衡的出现,除了市场内部因素的作用,更多的还要受到市场外部条件的影响。文章指出,我国市场的走向是逐步转向均势市场。实现市场均衡与总均衡的重要途径在于加强宏观调控。调控的目标除了控制投资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之外,特别提出应实行消费启动。
-
作者:邱泽奇(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摘要:乡镇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起源于农村的手工业与副业传统,在人民公社化时期以杜队工业的形式孕育,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得到高速发展,1994年,乡镇企业产值在农村各业总产值中占到70%;1993年,乡镇企业利税总额达2500多亿元,同年国有企业的相应数字为797.55亿元。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成为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中国经济体制变革中,乡镇企业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在占人口80%的农村社会变迁中、乡镇企业所扮演的角色更为突出。
-
作者:彭锋(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20世纪西方美学取得了极大的繁荣,各种与传统美学格格不入的新问题令人眼花缭乱。如何清晰地揭示当代西方美学的基本内涵,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更快的节奏走过这一段艰难的思想历程、是当前学术界所面临的极其艰苦的工作。
-
作者:仲伟民(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编辑部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史学最发达的国家,几千年连续不断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使中国人常引以为骄傲,历史学家也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国家的重视。然而,时过境迁,史学在当代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的无奈和失落感,社会各界都表现出对史学的冷淡,史学同仁也多次发出史学危机的呼吁。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当然不否认历史学服务于现实的非直接性,但反躬自省,史学界本身也有责任。要想摆脱危机,走向现实,还要靠史学同仁的努力。这一点,在我认真读了瞿林东先生《历史·现实·人生——史学的沉思》一书后,更加坚信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