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洛林(1,2);江小涓(1,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摘要:本文评述了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特点和前景,肯定了外资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要作用。
-
作者:彭玉平(1);吴承学(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在传统目录学中的分化演进,揭示了古典形态批评学术史的发展轨迹,进而对本世纪近七十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特别是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
作者:白奚(1)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摘要: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的合流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框架。本文提出并论证了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合流于《管子》的观点。作者认为《管子》中的《幼官》、《四时》、《五行》、《轻重己》一组文章是较成熟的阴阳五行家作品,它们各自配成了不同的阴阳五行图式,标志着阴阳与五行合流的实现。这一合流并不是一举完成的,在《管子》的其他篇章中,可以考见阴阳与五行由分离到并行再到试探着逐步结合的具体历程,反映了阴阳五行合流的不同阶段。本文还分析了阴阳五行合流于《管子》的政治背景,《管子》一书的创作年代。
-
作者:陈忠(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实践反思法是考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根据这一方法,作者从观念、实践方式、发展战略三个方面考察了可持续发展,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人文观念是以人为中心的多极主体性;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的生产实践与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人的实践结构和实践方式的现代转换,其特点是具体的、历史的,各国因具体条件、发展状况的不同而可持续发展战略呈现出历史性。
-
作者:郑晓云(1)
作者单位:(1)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当代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曼飞龙村的文化变迁具有健康合理的取向。这种变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民族文化的重构,一是民族文化中合理因子的现代提升。它向人们表明,传统并不纯然是现代性的对立物。最后,通过傣族文化变迁与基诺族文化变迁的比较,作者指出,在民族文化的变迁中,对于民族文化的理性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周大鸣(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摘要: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澳门这个多元文化城市的族群构成、族群边界、族群特征及族群发展趋势。文章认为,随着主权回归后经济和政治上的整合,澳门在文化上也将趋于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澳门将出现一个产生于不同族群基础之上的新的族群——“澳门族群”
-
作者:王铭铭(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摘要:在中国研究中,长期存在规范社会科学范式与中国文化独特范式之争。鉴于这一争论对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本文对在中国社会研究范式建构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诸种社会人类学理论逐一加以评介。
-
作者:林源(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层面的揭示奠定了人的价值观的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基本观点是既反对个人利己主义,也反对对个人价值的冷漠,坚持在社会进步基础上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本文认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以此作为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本文还对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作了分析。
-
作者:杨继瑞(1)
作者单位:(1)四川联合大学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绝对地租的内涵、类型及不同的产生条件,揭示了城市绝对地租的形成机理和一些相关范畴的内在联系。文章认为,城市绝对地租是客观存在的。
-
作者:詹石窗(1)
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对道教艺术进行探讨,指出道教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符号象征系统。作者区分了道教艺术的自然符号与人工符号之特性和功能,考察了具象符号与抽象符号在道教艺术中的不同表现及其象征蕴含。在此基础上,作者从道教艺术的审美功能上发掘了隐含于道教艺术中的人的精神,说明道教的生命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符号象征来体现的。道教艺术之所以充满生命的气息和律动,正在于关注生命之精神的作用;也正因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