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陆学艺(1,1);景天魁(1,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总结了中国社会学自1978年恢复重建以来取得的成绩,指出社会学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对中国社会学面临的任务及其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并且面临着一些特殊任务,因此,为适应改革和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进一步肩负起参与、研究和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
-
作者:李学增(1,2);程学斌(1,2)
作者单位:(1)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2)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
摘要:本文以统计调查数据为依据,探讨了我国城市各阶层利益差距问题。文章首先给出了城市居民的贫困、小康、富裕三个收入标准;再以此为根据把城市居民划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四个阶层;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现金收入、福利收入、家庭固定资产、家庭金融资产和消费五个方面对四个阶层的阶层利益进行了统计描述。
-
作者:贺卫方(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律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虽然本世纪以来,中国建立了近代型的司法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系统性的合理体制尚未形成,实践中的种种弊病长期得不到克服。文章讨论了其中两方面的问题:1.法院超越司法权限、过于主动地行使权力。对此,作者论述了怎样的特征使得法院成为法院,即法院在功能和行使职权方式等方面具有哪些特殊性。2.司法管理官僚化的倾向。作者阐述了法官以及作为一种特殊机构的法院,在管理上需要建立怎样的制度,提出了司法职业非官僚化管理的观点。文章的重点是对于作者所理解的管理模式和基本观念从应然层面上进行论述,同时把...
-
作者:张清华(1)
作者单位:(1)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认为,在当代中国文学变革过程中的一系列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不断演变的先锋性文学思潮。它孕生于六七十年代,并在八十和九十年代经历了一个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的演变过程。它在前期的艺术内涵与指向主要是现代性,后期则具有自我解构性。先锋文学思潮运变的基本逻辑是“唯新论”,基本特征是摹仿性与本土化、原则性与策略性、异端性与正统性、中心性与边缘性、启蒙性与现代性等的对立统一。“唯新论”逻辑和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的历程决定了先锋文学思潮的蜕变性,并导致了社会启蒙与个人话语,反抗中心与自我流放,不断变革与...
-
作者:王小盾(1,2)
作者单位:(1)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猴祖神话是在图腾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类神话母题。它分布在汉藏语系18个民族当中,主要凭借血缘上相互关联的特定人群得到传承,从而为文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提供了一组内容丰富的标本。本文从发生学角度对目前所见的45例猴祖神话进行了分类描写,依据相关的语言学资料构拟出五种共同母语形式,经神话学和语言学的比较研究,给出了汉藏语猴祖神话的谱系。在解释这些分类体系的时候,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猴祖神话的不同历史形态与不同民族文化的对应关系。
-
作者:罗志田(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历史系
摘要:本文分三部分:1.几个背景因素:提出北伐时政治军事方面主要的区分与当时中外舆论关注的重点,是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的对立,而不是国民党内部的派系之争,也不是国共之争。北伐时中国局势与列强对华政策都以混乱多变为特征。2.在列强竞争中美国向南方的逐渐倾斜:论述美国国务院在强大的国内压力和主要列强争相在中国树立一个“开明形象”这一竞争形势下修改对华政策的进程,指出正是一向坚持与列强合作的驻华公使马慕瑞首先提出了美国在华独立行动并对南北双方采取更灵活的政策。3.南京事件对美国政策的影响:强调主要是1927...
-
作者:衣俊卿(1)
作者单位:(1)黑龙江大学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内涵,它包括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四个主题。作者通过将其与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现代人本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理论进行比较,对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作了价值学分析,指出新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关于人和实践的基本理解,特别是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对现代人和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层文化异化进行了深刻剖析,在这一批判中,他们没有走向极端,而是得出了关于人之主体性的积极和建设性的结论。
-
作者:吕政(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将二者区别开来,有利于克服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片面认识、正确选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不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都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努力寻求公有制适当的实现形式,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今后我国国有独资企业仍将继续存在和发展;股份制将是企业组织形式的主体;股份合作制将成为劳动者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形态。在一些特殊的产业中,还必须继续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以加速资本的集中。
-
作者:鲁品越(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指出: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自发能量转换过程,绝非“可用能量”不断丧失的过程,而是给定环境下能量转化条件(尚未被自由随机运动占领的可能微观态)递减过程,由于可能微观态数目并非守恒量,所以热寂说不能成立。此外,该定律描述的自由随机运动趋势,绝非事物唯一发展趋势,还有与其相抗衡的物质间相互作用力所产生的决定论趋势。这两种运动趋势的对立统一,构成了有结构非线性耗散过程,形成了生态—社会超循环回路。以此为基础。
-
作者:刘力臻(1)
作者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针对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中一国货币内外价格背离的异常现象,分析指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国际两个资金市场体系中两种供求力量的背离,以及货币兑换中作为货币购买力与资本投资力的两种国际转换的背离,是一国货币内外价格背离的主要原因,其实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规律与各国国民经济相对独立化规律长期作用的结果。文章还结合货币内外价格变动的不同组合形式对一国经济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