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郑晓云(1)
作者单位:(1)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当代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曼飞龙村的文化变迁具有健康合理的取向。这种变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民族文化的重构,一是民族文化中合理因子的现代提升。它向人们表明,传统并不纯然是现代性的对立物。最后,通过傣族文化变迁与基诺族文化变迁的比较,作者指出,在民族文化的变迁中,对于民族文化的理性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周大鸣(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摘要: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澳门这个多元文化城市的族群构成、族群边界、族群特征及族群发展趋势。文章认为,随着主权回归后经济和政治上的整合,澳门在文化上也将趋于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澳门将出现一个产生于不同族群基础之上的新的族群——“澳门族群”
-
作者:王铭铭(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摘要:在中国研究中,长期存在规范社会科学范式与中国文化独特范式之争。鉴于这一争论对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本文对在中国社会研究范式建构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诸种社会人类学理论逐一加以评介。
-
作者:林源(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层面的揭示奠定了人的价值观的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基本观点是既反对个人利己主义,也反对对个人价值的冷漠,坚持在社会进步基础上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本文认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以此作为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本文还对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作了分析。
-
作者:杨继瑞(1)
作者单位:(1)四川联合大学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绝对地租的内涵、类型及不同的产生条件,揭示了城市绝对地租的形成机理和一些相关范畴的内在联系。文章认为,城市绝对地租是客观存在的。
-
作者:詹石窗(1)
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对道教艺术进行探讨,指出道教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符号象征系统。作者区分了道教艺术的自然符号与人工符号之特性和功能,考察了具象符号与抽象符号在道教艺术中的不同表现及其象征蕴含。在此基础上,作者从道教艺术的审美功能上发掘了隐含于道教艺术中的人的精神,说明道教的生命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符号象征来体现的。道教艺术之所以充满生命的气息和律动,正在于关注生命之精神的作用;也正因为此。
-
作者:李运富(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认为,将战国文字按国别分为若干“系”并认为各系之间具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点”是难以成立的,因为文字材料范围不等于文字符号系统,文字集合中所具有的现象不等于该集合体的特点,个体字符或局部风格的差别不足以反映整个字系的变化,汉字发展史的研究应该通过全面描写和系统比较来进行。实际上,战国文字国别之间的差异属于局部书写风格或个体字符字样的不同,从本质特征和总体上来说,战国文字仍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系统。秦始皇的“书同文”只是在战国文字系统内部作了异写异构字的规范,并非从整个系统上用一种文字取代另...
-
作者:蔡曙山(1)
作者单位:(1)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摘要:语用逻辑是言语行为理论的逻辑分析工具和逻辑分析系统。本世纪中叶,奥斯汀创立了言语行为理论。1985年,塞尔和范德维克建立了一个非形式的语用逻辑体系。本文通过分析奥斯汀和塞尔的工作,明确了语用逻辑的研究对象,并对语用逻辑作了形式化的研究。在语形研究方面,作者构造了命题语用逻辑的形式公理系统PF,在PF中证明了语用逻辑的三类定理:关于语用行为的定理、关于条件的语用行为的定理和关于语用力量的定理。在语义研究方面,作者构造了语用逻辑的语义模型,给出了系统的语义解释。在元逻辑的研究方面,作者证明了PF的...
-
作者:丛明(1)
作者单位:(1)国务院研究室财金贸易研究司
摘要:本文认为,8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沿着“放权让利”的主线,对地方、企业实行包干制,对促进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入90年代以来,财政体制由包干制改革为分税制,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财政体制。财政在支持改革与发展的同时,其自身困难日益突出,赤字和债务规模越来越大,振兴国家财政已成为当务之急。展望世纪之交,财政改革与发展仍面临一些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关键是要把握好机遇和制定好政策。对此作者强调,我国应走以内含为主的扩大财政规模的路子。要妥善处理好国家财政与国有企业的关系,为...
-
作者:沈骊天(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宇宙的辩证发展决不会终结——与郝宁湘先生商榷《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读者评议栏发表的郝宁湘先生《“热寂说”真的终结了吗?》(以下简称郝文)对同刊1995年第5期发表的拙文《微弱的有序与强大的无序》(以下简称拙文)提出了若干问题,读后深有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