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翟学伟(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社会结构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日益为社会学家所关注。本文从中国社会现实出发,指出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是行动者同社会结构相权宜的结果。而中国人所讲究的“关系、面子、人情”等则是获得这一结果的具体途径。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关系、面子、人情”等的内涵及其建立与维护,作者提出了“个人地位”的概念。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及与社会地位的比较。
-
作者:江蓝生(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摘要:本文通过对汉语比拟式历史的考察和分析,梳理了它的发展轨迹和脉络。作者认为,在考察历史语言现象时,有时须跳出历史比较法的框框,从语言渗透、语言融合的角度去把握。元明时期的比拟式正应如此解释。金元时期出现了与先秦唐宋完全不同的新的句式和语法功能,这种句式不是汉语原有句式的继承和发展,而是受阿尔泰语(主要是蒙古语)语法影响而产生的。它经过了从模仿照搬到逐步调整、改造,从而纳入汉语语法体系的过程,是在特定历史社会条件下语言接触、渗透和融合的产物。而现代汉语的比拟式则充分地体现了语言渗透和融合的结果:上...
-
作者:党圣元(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钱钟书研究是当前人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钱钟书的学术研究可划分为四个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成就,而所体现的文化发展观以及学术思想和方法论则是一以贯之的,当然也经历了一个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在文化发展观方面,钱氏是一个“通变”论者,主张古今、中西融会贯通,反对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打通”古今、中西以及人文学科各科之间的樊篱,融通观之,既是钱学方法论的特点之一,也是钱氏的研思目标,所以具有观念和方法两方面的开创性意义;而注重从具体的人文现象的考辨与诠释中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哲理、文心,以及善于...
-
作者:刘迎秋(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摘要:本文从发展经济学与增长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对国民经济增长阶段做出了新的界定。作者认为,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向次高增长阶段转换,并将逐步进入次高增长的轨道。决定次高增长上限的因素是投资率继续提高面临极限、需求约束力度加大、外需增长萎缩;而国民经济的大调整、广阔的国内市场、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生产力梯度推移效应依然存在,则是经济保持较高增长下限的主要支撑。以上两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将使我国经济进入一个以7.
-
作者:丁伟志(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对20年代初发生的社会主义论战,进行了新的探讨。本文认为,梁启超、张东荪等所提出的中国应当发展资本主义实业、而不能立即实行社会主义的主张,是基本上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的;只是他们不懂得只有谋取到国家的独立主权,中国的资本主义才可能得到发展。他们又极为惧怕民主革命的爆发,所以他们消极企盼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这种主张,又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没有取得任何实效。至于年轻的共产主义者,认定在当时的中国就应当立即消灭资本主义,直接实行社会主义,则是不合当时中国国情实际的、无法实行的主张。不过,正是中国共产党...
-
作者:王中江(1)
作者单位:(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回顾晚清时期由传统的“夷夏”“古今”之辨逐渐形成的用以指涉“西学”和“中学”的“新旧”观念,进而探讨“新旧之辨”演变为“五四”时期的显题或主题,成为反映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多元性的一个根本范式。作者指出,“新旧”观念从晚清到“五四”的推演,大体上经历了“旧道新艺”——“旧道新政”——“旧道新道”这样前后相连的三个阶段,表明“新旧”冲突在五四时期进入到了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反映了人们认识的深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总体上是在“崇新”、“尚旧”和“新旧调和”这样三种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之下展开的,而“新”获...
-
作者:夏恿(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法治的渊源、规诫和价值,把法治依次解释为一项历史成就、一种法制品德、一种道德价值和一种社会实践。作者首先分析了经典法治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构成要素,认为既不宜把法治理解为世俗化运动的结果,也不能简单地看做近代革命的产物。接着,作者展示了富勒、莱兹和菲尼斯把法治作为制度品德的逻辑理由和论证过程,并论述了作为法治的普在要素的十大规诫。进而,作者对法治的工具价值和道德价值做了谨慎的区分,在揭露工具主义谬误的同时又肯定了法治的工具品性,并通过评述哈耶克、德沃金和罗尔斯等人的学说,揭示出法治对维...
-
作者:黄季(1)
作者单位:(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台湾和大陆的住户调查数据进行经济计量分析,论证了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是影响食物消费的重要因素。文章指出,由城市化导致的生活方式和饮食偏好的变化以及市场发育和职业变动等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因素对中国食物需求结构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并将继续影响未来中国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在预测未来食物消费趋势时,如果只考虑收入和价格变动对食物消费的影响而忽视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因素。
-
作者:杨奎松;谢维扬;赵世瑜;蔡;葛剑雄;马戎;李伯重;李强;苏力;罗志田;张乐天
摘要:我刊1999年第1期所载曹树基先生撰《中国村落研究的东西方对话》一文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不少学者认为,该文引出了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迅速发展、各学科交叉融会的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如何在不同学科之间和中西之间进行学术对话?应当遵循怎样的学术规范?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历史研究》编辑部于1999年3月14日在京召开了以“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为题的学术讨论会,来自上海、山东、北京的学者就以上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后,我们约请部分学者撰写了下面一组文章。
-
摘要:我国哲学界对哲学价值问题的广泛研究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其初起的标志是杜汝楫在《学术月刊》1980年第10期发表《马克思主义论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认识及其联系》一文。该文回顾了西方关于事实与价值的讨论,认为对社会事物的认识有事实与价值之分。所谓事实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