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志攀(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
-
作者:鲁品越(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世界产业结构格局及其产生的国际经济关系是世界秩序的深层结构。由其产生的近现代世界秩序经历三个时代。早期殖民主义全球化时代 ,新生工业结构向农业世界扩张 ,推行世界的同质化 (即西方化 ) ;以电力为中心的新产业结构出现之后 ,世界进入各工业大国争夺世界的“全球割据时代” (世界大战与冷战 ) ;而当资本内在扩张力量通过信息技术等冲破冷战格局之后 ,世界进入“新全球化时代”。全球性产业体系的生成过程 ,正冲破各国完整独立的产业体系 ,形成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渗透与竞争 ,给全球带来了总体上和平与发展的希望。但各国间相互依...
-
作者:屈光(1)
作者单位:(1)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意象概念的形成过程、意象概念的界定、意象概念的内涵、意象的分类、意与象之间的联系、意象创造过程中的意识状态、意象的真实性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指出意象理论与意识流理论紧密相关 ,说明了意象概念能将众多表现手法统摄起来 ,试图构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理论体系的粗框架 。
-
作者:胡鞍钢(1);周绍杰(1)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
摘要:进入 90年代 ,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通讯技术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 ,与此同时出现了全球新的贫富差距 ,即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国际互联网普及的影响 ,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知识发展能力、对外开放程度以及通讯技术引进水平是影响一国国际互联网普及水平的重要因素。面对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 ,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实行新的国家治理 ,从而实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速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转型 ,不断缩小与“信息富国”的信息差距 。
-
作者:萧瀚(1)
作者单位:(1)天则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是对苏力的《送法下乡》一书的批评性解读。文章认为 ,《送法下乡》将国家权力与福柯权力哲学理论中的权力混为一谈 ,引起我们认识国家权力问题的混乱。文章强调 ,现代西方法治具有普适性 ,它是人类追求一个好社会需要持守的底线规则 ,应当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努力目标 ,而该书片面强调所谓的“不可交流的地方性知识”是有害的。同时 。
-
作者:方文(1);韩水法(2);蔡曙山(3);吴国盛(2);郑杭生(4);吴志攀(5);萧琛(6)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北京大学哲学系;(3)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4)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心;(5)北京大学;(6)北京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摘要:北京大学方文先生在《社会心理学的演化 :一种学科制度视角》一文 (载《中国社会科学》2 0 0 1年第 6期 )中提出了学科制度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认为 ,这一概念具有对实际存在的科学研究制度进行反思的可能性。为了推进科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2 0 0 2年 1月 1 2日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在北京召开了“学科制度建设”研讨会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教育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的二十余名学者与会 ,就中国学科制度 ,特别是文科学科制度建设的理念、内容 ,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加强学...
-
作者:吴忠群(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利用有关统计数据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 ,论述了我国经济增长、消费和投资发展的历史轨迹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我国合理的消费率、投资率、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 ,并对消费率和投资率进行了国际比较。本文认为 ,就我国当前情况看 ,无论是消费增长率还是投资增长率 ,都有一个政策作用空间 ,宏观政策的力度不宜超出这个区间。此外 。
-
作者:鲁鹏(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摘要:制度是交往规则 ,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凭依自身具有的约束机制、信息机制、激励机制 ,调节冲突 ,强化合作 ,规范人的行为 ,确立起人们相互间特定的社会关系 ,从而构成人的活动或发展的现实空间 ,形成社会整体合力和对结果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进而影响发展。制度是有局限的 ,一个社会要保持发展的活力 。
-
作者:何大安(1)
作者单位:(1)浙江财经学院经济系
摘要:本文把投资传导循环理解为投资运行在宏观层面上的流及其构成框架 ,而将传导过程中诸环节的特征解释为投资传导循环的阶段性机理。文章认为 ,投资传导循环是由投资制度安排决定的 ;在投资传导循环的不同阶段 ,具有不同的机理特征 ;较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的投资制度安排存在着变异情形。
-
作者:贺雪峰(1);仝志辉(2)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中共中央党校
摘要:中国现代化的特定条件决定了村庄所具有的独立社区社会的特征 ,这一特征的首要表征是村庄秩序获得的内生性 ,村民自治正是对村庄秩序内生获得的恰当表达。村庄秩序内生获得不仅与村庄之外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治理制度安排有密切关系 ,而且与村庄内在结构状况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涂尔干意义上的“社会关联”的引申 ,试图在理论建构和对现实的解释能力上 ,建立一个对理解当前中国乡土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统括能力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