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绍光(1)
作者单位:(1)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
摘要:国家汲取能力是指政府从社会获取财政资源的渗透能力 ,它是国家制度建设 (statebuilding)的首要任务。在 1 94 9— 1 95 3年短短四年间 ,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大幅度提高了国家的汲取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 :新政权具有高度自主性 ,从而能够在没有进行大规模国有化的条件下 ,克服重重困难 ,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确保税收人员和纳税人遵从国家统一的意志。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经验 ,本文认为中国有可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将国家汲取能力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之上。
-
作者:徐祥民(1)
作者单位:(1)青岛海洋大学法学院
摘要:在以往的中国古代法制研究中存在三个思维定式 :1 有法制必有法典 ;2 实体规范是法制的核心 ;3 立法权是法制的前提 ,中央集权制度为法制的当然后盾。这三种定式妨碍了战国前法制研究的深入 ,导致对有关史料的不当理解和对战国前法律制度等的比附性描述。摆脱这些定式 ,借鉴法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战国前法制 ,不仅有利于正确认识战国前法制 ,而且还可能帮助研究者发现中国历史上不同于秦汉法制的另一种法制类型。
-
作者:刘大椿(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
作者:常凯(1)
作者单位:(1)中国工运学院劳动关系研究所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世界各国劳资关系力量对比处于一种极端不平衡的状态中。中国加入WTO ,必须考虑到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劳工问题和劳资关系的影响。而国际上关于社会条款和国际劳工标准的提出 ,其出发点既有贸易保护的目的 ,也有在工人权利日益被忽视和侵害的情况下推动劳工权益保障的目的。中国的政策应该是全面把握、趋利避害、积极应对。为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 ,需要以国际劳工公约中的核心劳工标准为依据 ,根据中国的法律原则和国情特点 ,完善和健全中国的劳动立法 ,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
-
作者:钟昌标(1)
作者单位:(1)宁波大学商学院
摘要:对大国来说 ,国内区际分工状况会影响该国整体国际竞争力。我国幅员辽阔 ,资源的省际差异很大 ,而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一些原因 ,国内区际分工和区际贸易不发达 ,特别是地方贸易壁垒所造成的国内市场扭曲不但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而且严重制约着产品市场的扩大、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企业规模经济的形成 ,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省区的对外贸易偏好。加入WTO以后 ,面对新的对外开放形势和日益全球化的国际环境 。
-
作者:高清海(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系
摘要:“人性”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直接主题 ,否认了人性可以成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 ,也就抹杀了中国哲学的特质。与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智慧”引向认知的方向 ,从“对象意识”走上概念化的逻辑思辨之路不同 ,中国哲学关注的是完善人的生命本性、开发生命的内在价值 ,由此发挥了注重义理性的悟觉思维。中国哲学讲求“悟道” ,通过“道”的把握来表达人的超越性理想和形而上追求。实际上 ,哲学给出的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世界 (这是科学的任务 ) ,它只是一种如何在现存世界贯穿人的观点、人的态度、人的理想的标尺 ,以及如何进一步升华人性、提高人...
-
作者:叶江(1)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摘要:“现代主义”与“族群—象征主义”民族理论是当代西方有关民族和民族主义研究中的两个主要学术流派。目前已经引起我国学术界注意的安东尼·史密斯是后者的代表人物。“现代主义”民族理论对民族论述的重点在于强调民族的现代性、政治性、市民 (或公民 )性以及其缘起的西欧性。“族群—象征主义”民族理论则注重研究民族的历史性 ,民族的族群基础及其文化特征 ,并且特别强调民族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持久的生命力。两种民族理论的发生、发展及其理论对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加强对它们的研究能给我们以...
-
作者:潘德荣(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摘要:在中国经学史上 ,朱熹是第一个相对集中地谈论过阅读和诠释的方法论的学者。“理”是他的哲学体系的本体论概念 ,也是其经典诠释的形上依据。经文原义、圣贤原意与读者所悟之意是理解过程中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理解的目标就是这三种意义的整体圆融和谐之“理”。语言解释与心法理解是其诠释的基本方法。朱熹所代表的这种诠释传统 ,对于我们构建中国现代的诠释理论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
作者:仝志辉(1);贺雪峰(2)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科学社会主义专业;(2)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
摘要:村庄权力结构研究是村庄政治研究的基础。本文按照经济社会分化水平与社区记忆的强弱 ,把中国农村划分为四种理想类型 ,并构建了村庄权力结构的“体制精英—非体制精英—普通村民”三层分析工具。文章重点讨论了非体制精英在四种理想类型村庄村级权力运行中的作用及不同类型村庄村级权力结构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 ,作者对村民自治制度下不同类型村庄村级权力合法性的生成潜力进行了尝试性的比较。最后 ,作者指出 ,随着缺乏分层与社区记忆偏弱类型村庄大量出现 ,如何在这些村庄中进行村级权力合法性建设 。
-
作者:胡新和(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