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健芝
作者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
-
作者:林汉川(1);夏敏仁(2);何杰(2);管鸿禧(2)
作者单位:(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了解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是实施各种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对北京、辽宁、江苏、浙江、湖北、广东、云南七省市 1 40 0 0多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 ,分析了中小企业的所有制与产销竞争力等诸多问题 ,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
作者:夏勇(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20
摘要:中国宪法应当从“改革宪法”向“宪政宪法”转变 ,作者以此为基点 ,结合 2 0年来的经验 ,讨论宪法改革面临的理论问题。首先 ,宪法之根本法则由以人本和自由为核心的价值法则、张扬人民主权的政治法则和体现程序理性的程序法则构成 ,蕴涵道统、政统和法统 ,是宪法合法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的终极来源和根基。其次 ,宪法作为法律应具有的效力有赖于违宪审查和宪法诉讼 ,但不是宪法的一切内容都要司法化 ;应区分宪律与宪德 ,并按法治的要求加以识别和转化。其三 ,界定违宪主体和违宪行为应以立法模式为主兼及治理模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宪...
-
作者:章清(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200433
摘要:集团力量的兴起所涉及的是社会动员方式的转变 ,是国家与社会形成对应关系的产物。走出科考时代的读书人主要是经由“地缘”因素有了最初的聚集 ,随之超越地缘的“业界”意识构成聚集的基础 ;进一步地 ,阶级意识的提升又影响到集团力量的形成。此可看出 ,近代中国集团力量的形成 ,其表征明显是“省界”、“业界”及“阶级”等亚文化圈 ,社会动员也主要在这些环节展开。然而 ,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集团力量 ,距离政治共同体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 ,构成近代中国集团力量基础的省界、业界以及阶级意识的凸显 ,实际成为中国形成政治共同体的难局。
-
作者:谭秋成(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乡镇企业一直运行在市场和政治制度不完善的环境中 ,这期间乡村组织拥有获取要素、组织交易和规避风险的权力资本。这些权力资本必须与企业家人力资本结合才能实现其价值。同样 ,企业家也必须有乡村组织的保护才能将企业经营成功。权力资本与人力资本形成套住效应 ,成为关系专用性投资极强的资产。本文认为 ,乡村组织和企业家将选择总体上投资扭曲最少、盈余最多的合作方式。因为不同地区乡村组织所控制的资源不一样 ,而且不同行业对权力资本与企业家人力资本有不同需求 ,于是 ,现实中的乡镇企业就有集体所有制与私有制之别。集体产权安排...
-
作者:易纲(1);林明(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北京100031;(2)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分析员北京100027
摘要:为什么中国经济在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持续出现“宏观好 ,微观不好”的局面 ,即在企业效益低下的情况下GDP高速增长 ?本文有以下分析研究结论 :第一 ,国有企业的行为方式是费用最大化 ,导致经济流量 (GDP)高速增长、个人收入超分配、资源向非国有部门漏出、而国有企业利润低等后果。因此 ,国有企业的利润低下并不妨碍GDP的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模式成本极高 ,其直接后果是形成巨大的银行不良资产。第二 ,以毛利润率相比较 ,国有工业企业要明显好于非国有工业企业 ;但是 ,如果以剔除了相关费用的净利润率相比较 ,非国有工业企业反而要好于...
-
作者:俞吾金(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摘要:异化是马克思一生理论思考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发展中 ,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视角转换 ,即从青年马克思的“道德评价优先”转向成熟时期马克思的“历史评价优先” ,而这一视角转换的前提则是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由于这一实质性的视角转换未被揭示 ,把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等同于整个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误解则不可避免 ,从而埋没了成熟时期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重大价值。本文认为 ,惟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 ,认真地解读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著作 ,才能发现其异化概念发展中出现的这一视角转换 ,从而全面地、...
-
作者:赵世瑜(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
摘要:科学实证的历史研究通常把传说与历史二元对立起来 ,而后现代史学的挑战却对此进行了质疑 ,因为他们试图解构历史撰写的客观性。事实上 ,无论口头传说还是历史文献 ,都是历史记忆的不同表述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共同的特征 ,将两者对接起来 ,以期深化和丰富历史研究。从乾嘉时期的历史考据 ,到现代实证史学 ,再到后现代史学 ,人们始终关注史料 ,因为史料是史家了解过去的惟一桥梁 ,只不过他们在如何了解真实的过去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并不仅仅表明学术史的断裂 ,同时也显示了一条连续的、一以贯之的思想链。
-
作者:强世功(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北京100871
摘要:本文对围绕齐玉苓案形成的宪法司法化讨论进行分析 ,展现了法律人就“宪法司法化”问题所形成的两个话语悖论 :其一 ,宪法司法化究竟是将宪法作为法律渊源的司法判断过程 ,还是对成文法进行违宪审查的过程 ;其二 ,“认真对待宪法”究竟是对待抽象的宪法理念还是具体的宪法文本。由于多数论者采用了法律政策学的话语策略 ,宪法司法化的讨论中真正的宪法缺场了。这些悖论暴露出法学家在推进宪政时所面临的困境 :一方面 ,变法心态和文人政治与宪政本身要求的宪政神圣权威之间存在着冲突 ,另一方面 ,宪法的司法化与宪法的政治化存在着紧张。为...
-
作者:胡鞍钢(1);熊义志(2)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北京100084;(2)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本文首先揭示了知识发展战略的内涵 ,认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知识发展战略” ,实现了发展战略的重大进步。接着 ,文章提出了“一个中国 ,四个世界”和“一个中国 ,四种社会”的分析框架 ,据此分析了中国的真实国情 ,指出中国长远未来的发展必须有效解决“一个中国 ,四个世界”和“一个中国 ,四种社会”的问题。文章进而指出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区差距背后是显著的知识水平的地区差距 ,知识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人类发展和政府转型的重要力量。因此 ,知识发展战略是中国在长远未来实现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