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陈晓明(1);孟繁华(2);南帆(3);贺绍俊(2)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2)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3)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形成的文学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 ,随着社会文化及其文学的转型 ,这一传统理论受到了严峻的质疑和挑战 ,其中 ,文化研究即是近年来兴起的一股声势浩大的潮流。在新的世纪 ,如何看待我们传统的文学理论 ,如何看待文化研究的得失 ,如何为更合理的文学理论建起有效的平台 ,我刊邀请了四位文学理论和批评家各抒己见。这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文化研究的合理性和有限性 ,论述了传统的文学理论和审美研究面对大众文化时的尴尬 ,同时也论述了即便在文化研究盛行的时代 ,审美研究和批评仍然大有用武之地。
-
作者:张秀兰(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我们从新的高度来审视现有的诸种社会政策模式,进而对其中的发展型社会政策有了新的解读。可以认为,发展型社会政策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操作化模式。
-
作者:孙周兴(1)
作者单位:(1)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尝试从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观出发 ,根据“本质—先验”之问与“实存—超验”之问的形而上学基本问题结构来清理作为形而上学的实存哲学的路线。本文认为 ,作为西方形而上学史上的一条隐线 ,实存哲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但后世的阐释重点多半落在亚里士多德的实体 (本质 )—范畴论上 ;至于他的个体实现之论 ,则在中古哲学中被转化为神性作用—现实论 ,并进一步在近代哲学中被纳入主体—客体现实论之中。近世基督教神秘主义思潮中的实存哲学倾向未能形成气候。而自谢林以降 ,通常所谓的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把实存问题与...
-
作者:贺绍俊(1)
作者单位:(1)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教授
摘要:后现代思潮使文学批评的功能发生了重要的改变。按罗蒂的描述,西方对于人类文明的思考,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从上帝那里寻找救赎,继之从哲学,如今则从文学。从文学中寻找救赎,指的就是后现代思潮兴起以来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所承担的思想任务。从韦伯开始的理论,历经奥尔特、阿多诺、本雅明、哈贝马斯、利奥塔。
-
作者:王建民(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
-
作者:陶然(1);徐志刚(1);徐晋涛(1)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在对退耕还林工程成本的有效性评判的基础上 ,给出了该工程从 1 999年西部三省开始试点 ,到在全国 2 5个省、区范围内迅速扩张 ,并于 2 0 0 4年进行较大幅度调整背后的体制和政策逻辑。退耕还林工程的推出和迅速扩张隐含着中央政府 1 998年以后降低粮食部门库存、并减少国有粮食部门巨额亏损挂账的政策目标。同时 ,地方政府对工程的积极推动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地方治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粮食保护价政策必然导致粮食价格低迷的大背景下 ,退耕还林的迅速扩张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的转折 ,并成为工程进行大幅度调...
-
作者:张一兵(1);胡大平(1);张亮(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中心
-
作者:李翔海(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哲学系
摘要:就“书写”本身而言 ,重写中国哲学史的问题向度至少应当包括两个基本层面 :在中国哲学史的书写范式方面 ,应当实现从“外在化”向“内在化”的转化 ;在中国哲学与哲学的关系方面 ,必须在两者之间达成殊相与共相的联结。重写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意识可以概括为“双向互动 ,层级累进” ,即在“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以及“对中国哲学史具体内容的理解与确立整体的中国哲学史书写范式”等构成“诠释圆环”的双方之间不断展开双回向的互诠互释、互融互汇 ,以使被不断书写的中国哲学史累积性地逐渐迈上新的层级。
-
作者:孟繁华(1)
作者单位:(1)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教授
摘要:对文化研究再做经院式的谱系分析,在今天已经没有意义。重要的是,这一研究方法或研究范畴,在文艺、文化研究领域的普遍应用业已成为事实。只要我们翻开文艺杂志、打开与文化、文艺相关的网站、回顾一下我们近年来读过的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等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以及在文学讨论会上使用的话语、研究方法和关注问题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