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方维规(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汉语“知识分子”概念的起源、发展、运用和特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西方的一些intellectual概念做进一步梳理,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重要概念的历史发展与理论研究,同时也能揭示中国学界至今对“知识分子”概念的某些误读及其相关论说的偏差。汉语“知识分子”概念与西方intellectual概念的脱钩,既是概念史问题,也是思想史问题,而将“知识分子”与intellectual挂钩,则是理解上的问题。“知识分子”概念史清晰地表明,此词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自成一体的概念。
-
作者:关爱和(1)
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19、20世纪之交,中国思想启蒙的主将梁启超以特有的敏锐自信,身体力行于文学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20世纪初年兴起的文学界革命,是中国文学自我更新艰难变革的起点,它借助思想革命的力量,打破了旧有文学的因循死寂,勉力担负起民族精神革新、民族文明再造的重任,并在历史的废墟上,初步构建新文学的殿堂。本文试图以梁启超为中心,论述20世纪初年文学界革命的发生及其意义。
-
作者:衣俊卿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
摘要:问题研究是哲学创新的突破口,是新哲学理论的催生剂。《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栏目高度关注哲学的问题研究。2006年以来,我们先后编发了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的《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两篇评论性文章;2006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与《学术界》共同召开了“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学术研讨会”,倡导以哲学的方式思考重大的时代性问题和中国发展问题,以自觉的问题研究推进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本期推出的这组专题文章是参加会议的学者对各自研究领域的问题、思考...
-
作者:孙周兴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
摘要:“后哲学”的第一层意义自然是对“哲学”的超越,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哲学的终结”。走向终结的“哲学”,海德格尔明言是以“论证性表象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形而上学,它构成欧洲自柏拉图以降的“存在之被遗忘状态”的历史。而从问题结构上看,形而上学可区分为“存在学(本体论)”的“本质一先验追问”与“神学”的“实存一超验追问”两个基本路向。因此,所谓“后哲学”或“后形而上学”,即是“后存在学”和“后神学”的二元结合体。
-
作者:甘绍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摘要:近年来,人权原则、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正逐渐成为当代中国伦理学反思的重要理念,人们的研究主题不仅涉及人权的道德价值基础、人权概念的内涵、人权的论证、人权形态的历史演变、人权原则在形塑社会根本价值诉求方面的影响以及中国儒家思想与人权理念的会通等极为丰富的内容,而且学者们还以应用伦理学的各个分支领域为平台,对社会实践中涌现出的人际间的权益冲突,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矛盾的评判标准与调节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人权研究构成了中国伦理学致思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从而改变了以往的学术共同体只讲道德义务,鲜有对道德...
-
作者:景海峰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教授
摘要: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对“中国哲学”学科形态的反思比较多,讨论得很热烈,问题也在逐渐深入。2000年前后,几位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对现行的中国哲学学科体系及其研究方式的质疑,认为已经流行80余年的“中国哲学史”形态于西方的东西模仿太甚、依凭太过,而模糊了自身的特性,乃至丧失了中国思想所蕴含的独有之精神,变成西方哲学的附庸和“仿制品”。
-
作者:郭贵春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科学哲学经历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其论域空间由重视辩护的语境扩展到重视发现的语境;研究方法由对科学陈述与概念的逻辑分析,扩展到重视科学实践的语境分析;基本信念由拒斥形而上学、倡导理论与观察的二分法,转向观察渗透理论的整体论信念;研究视野由对理论结构的静态分析,转向从科学史和社会学的视角对理论变化和实验室工作的动态分析。但是,面对逻辑经验主义陷入的困境,科学哲学家至今仍然没有提供一条普遍公认的新进路。面对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现状、困境和趋势的认识,我们应当从一...
-
作者:俞吾金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
摘要:在哲学研究中,问题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问题意识,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哲学探索。然而,在我们看来,比问题意识更为根本的乃是提问者在提问之前已经拥有的信念。如果说,一个人的信念决定着他的思想方式,那么,思想方式则划定了他可能发现的问题域,并规定了他可能提问的方向和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对于一个从未对自己的信念和思想方式进行过认真反思的人来说,是不可能发现并提出新问题的。因此,重要的不是泛泛地谈论问题和问题意识,而是要深入地反省问题所从出的思想方式及作为思想方式基础的信念。正...
-
作者:刘精明(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摘要:本研究透过职业阶层、教育与政治资本三个重要因素,侧重分析了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国家力量对劳动力市场中收入分配的影响。在国家规制影响较大的劳动力市场部门,职业阶层间收入差距较小;人力资本回报的提高受国家改革计划的影响明显。而在新生的市场经济部门,不仅阶层间收入不平等扩展迅速,而且体力劳动者的市场境遇也大大低于国有部门和集体部门。由于更多地受国家政治过程的影响,政治资本对改革后新生代劳动力工资收益的影响呈现出随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间的推后而快速下降的态势。
-
作者:曹和平(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近年来,中国市场日益成为跨国公司获利的重要基地。但是,理论界的研究绝大多数还集中在外国直接投资以及跨国公司治理结构这样一些跨国经济在东道国成长的初期阶段的问题上,从国民经济成长角度来研究跨国经济的寻租行为与规制途径几乎被忽略了。本文从市场建网——跨国企业集群在中国“二次成长阶段”的观察事实,信息寻租——跨国企业集群市场建网背后的利润动机,寻租推演——跨国企业集群良性信息寻租向恶性信息寻租转化的行为机理,以及寻租行为规制——跨国企业经济与中国经济未来等四个方面讨论了跨国企业集群进入中国后,在“二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