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晓明(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中国的发展道路必然是和平主义性质的,这种和平主义虽然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本质上是由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性实践为其制订方向的。由于这条道路不可能依循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建制来为自己取得全部规定,所以它在批判地澄清现代冲突与战争之主要根源的同时,为中国和平主义传统的复活与重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中国发展的和平主义道路将具有这样一种世界历史意义:它把不以扩张主义为出发点也不以霸权主义为必然归宿的发展前景启示给人类向着未来的历史筹划。
-
作者:江绪林(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
摘要:罗尔斯的契约理论作为一种理性选择模型,试图严密地推导出公平正义诸原则;然而,一些技术失误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罗尔斯不得不完全依赖康德式的先验论证和"自由而平等的人"这一规范概念。与此同时,对罗尔斯理性选择模型的修正或严密化却推导出与公平正义相迥异的正义原则。由于理性选择路径未能吻合康德式的先验路径的方向,形式上将两种路径整合在一起的契约设计不能为公平正义提供实质性的辩护。
-
作者:张珊(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北京100871
摘要:并称是古代文学中的常见现象,是作家的一种称谓方法。这种称谓法则在语言、文学、文化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步确立、发展。从语言角度看,并称大致可分为姓氏相连、数目词与端语相连两种,其起源关系到语言的缩略与简省、二名只用一字、姓氏确立、以数为纪的表达法等诸多方面。从文化风俗角度看,并称的形成与两汉社会中称号的传统、谚语的流行、评议的风气、比伦的思想、求名的愿望等关联甚密。从文学角度看,并称经历了由群辅到俊彦再到文人的扩展,最终在魏晋南北朝时确立,是使用范围不断改变与扩大的结果,也是文学本身发展繁荣的体现。并...
-
作者:王立新(1)
作者单位:(1)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石家庄050091
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印度旁遮普邦的绿色革命取得成功。绿色革命既促进了该邦的农业资本化和现代化,也催生了该邦独特的农业发展历程。在这一历程中,旁遮普邦农业的显著特征是雇佣劳动的高度发展。然而,对绿色革命期间旁遮普邦农业发展的经验研究表明,这种雇佣劳动的高度发展建立在农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停滞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案,绿色革命期间旁遮普邦的农业发展修正了传统的农业资本主义理论,解构了雇佣劳动发展与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同一性。
-
作者:何大安(1)
作者单位:(1)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教授杭州310018
摘要:本文针对市场不确定条件下的交易者的心理、动机和目的,论证了一个贯穿于交易过程始终,从而能较为贴近现实地描述行为理性的一个有别于效用最大化的范畴——行为最大化。文章首先概要评说了涉及效用函数的相关的经济学文献,认为现有的经济决策理论或多或少与效用最大化存在着关联;继之,通过分析一个模拟的二手车市场,对交易双方为实现各自期望价格所作出的行为努力展开论证,建立了旨在解说行为最大化的若干理论模型,并借助赫伯特.西蒙的思想以满意程度函数来表征行为最大化;再继之,对交易双方有可能出现的"交易不成功、磋商和交易成功"三...
-
作者:葛兆光(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上海200433
-
作者:周弘(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教授北京100732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世界热衷于讨论是否存在某种"中国模式"或"北京共识"。"模式"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发展道路的独特性,二是发展道路的可输出性和可效仿性。从前一层含义上来看,中国的发展的确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中国模式。中国发展道路是在中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在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条件下而实现的,其本质就是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拒绝资本的扩张和奴役。全球化伴随着全球资本力量的无限膨胀,世界政治、经济都沦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奴役之下,中国的发展道路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显示出其独...
-
作者:宋振武(1)
作者单位:(1)烟台大学法学院
摘要:作为证据概念之争焦点的证据真假问题,必然涉及事实、命题和证据的关系问题。证据的认识论根基是事实,其逻辑形式是命题,将证据归入事实范畴的证据定义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其面临的所谓解释难题可以成功解释。引入言语行为理论对证据指涉的分析表明,证据指涉的事实和命题有层次之分,理论上可将证据限定为其中可在程序上直接确定的事实,此意义上的证据可以满足所谓证据必真的要求。证据与求证事实(命题)之间的关系问题涉及对证据概念的理论把握。证据命题与求证命题之间不是分析性逻辑关系,二者不构成符合关系,证据事实也不是求证命题之...
-
作者:张萍(1)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陕北长城沿线属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沙地交接地带,也是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历史上经常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争夺的地域。明延绥长城及沿线39营堡就是在蒙汉争战过程中构筑起来的。由于营堡与交通走廊互为一体,带动了经济发展,历明清两代三百多年,发挥了重要的政治、经济与交通中心作用。它的废毁是在晚清民国时期,今天大多已沦为荒城。究其原因,城址选择上过多考虑军事防守需要是主因,而边疆内地化及沿边经济结构变动加速了其衰亡。因此,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城堡的兴衰与王朝的政治、军事行动相关联,与民族、部落流转迁徙及文明演进过程相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