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汪晖(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晚清以降的各个变革阶段之间并不能用线性的现代化史观简单地加以解释。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共和危机的影响,"五四"文化运动出现了明显的转向。如何评价共和的制度与价值,如何看待19世纪末期以降被视为楷模的西方模式,以及由此引发的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等问题,构成了"五四文化转向"的基本问题。"五四"文化运动的根本特征,是文化与政治之间的相互转化、渗透和变奏。政治与历史之间的断裂——新的政治不是历史的自然延伸,产生于一种新的意识、思想、文化和历史理解。在这种断裂中,"文化"承担着双重任务,即一方面在社会的基础上创造和培育新的...
-
作者:刘风景(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法学院
摘要:在制定法中,例示规定包括以"其他"与"等"为标识的两类法条形式。"其他"的常见样式是:两个以上典型事例+和(与、以及、及、或者、或)+其他+上位概念;"等"的常见样式是:两个以上典型事例+等+上位概念。从类型的角度看,例示规定的特征是:抽象程度上的具体与概括的统一,事项归属上的明确与模糊的统一,调整范围上的封闭与开放的统一,时间延续上的稳定与变动的统一。例示规定的创制,应功能定位准确、立法技术运用得当。例示规定的实施性立法,也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
作者:孙圣民(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济南250100
摘要:历史计量学是一门将经济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特别是经济史研究的交叉学科。它在50年来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方面,即历史计量学的萌芽及在历史科学中的发展,与新制度经济学结合的历史计量学,超越新制度经济学的历史计量学。历史计量学的基本特征是将经济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运用到经济史研究中,其主要特征是可以促进经济理论和经济史料的互动发展。这些特征在历史计量学发展的三个方面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在过去50年中,历史计量学的研究范式经历了冲突和裂变,实现了从史学范式为主向经济学范式为主的转变,并孕育了经济学研究...
-
作者:赵力涛(1)
作者单位:(1)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
摘要: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是世界教育领域分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流研究当时都强调"低重心"、多渠道的教育经费体制的内在合理性,强调分权化是难以逆转的趋势。可是从2001年开始,中国调整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我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这一改革不再是分权化改革的延续和完善,而是重新确立政府责任的一种尝试。它既导致了教育投入的快速增长,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这为世界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也为主流研究的一系列命题和假设提供了反思的机会。
-
作者:黄曼君(1)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汉430079
摘要:进入和转换古代文学资源是文学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大致有四种进入古代文学资源的范式: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指引下,中国现代文学出现了以"精华糟粕"说为代表的社会政治化文学传统观范式;在西方阐释学等思潮激活下,产生了以"新文学源流"说为代表的精神启蒙型文学传统观范式;以科学释古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特征的"释古立美"类文学传统观范式,则是着重从传统内部进行解释和转化、更新和创造;此外还有一种以日常生活叙事为特征的民间常态化文学传统观范式,显示出古今文学贯通的文化整体性。在多种范...
-
作者:王嘉良(1,2)
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金华321004;(2)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摘要: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曾崛起了一个相当独特的作家群,这就是浙江新文学作家群。它是由鲁迅领衔,且阵容整齐、声势浩大,一度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学新潮,在文学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从地域文学视角审视,这个群体的生成,应是此地浓厚的启蒙文化传统的现代延续,也联系着"面海的中国"的"小传统"的诸多因素。另外,这个群体之所以能高扬五四新文学的创造性,包括大力推动新文学文体的变革与创新等,也都与地域文化精神的驱动是分不开的。
-
作者:罗长远(1);张军(2)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从产业角度对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产业结构变化和不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以正相关性同时变化,均加剧了劳动收入占比的波动。基于产业数据对劳动收入占比变化进行分解,可以发现:相对于1993年,1996年劳动收入占比上升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提高造成的;相对于1996年,2003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主要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有关;2004年的情况比较特殊,这一年劳动收入占比剧烈下降主要源于统计口径变化,造成第二、三产业劳动收入占比大幅减少。劳动收入占比在地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差异在逐渐缩小,...
-
作者:樊浩(1)
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南京210096
摘要:基于全国性调研信息,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精神总体上表现为四边形结构和二元体征,标示其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大潮的激荡,已经进入重大转换的关键期;伦理世界、道德世界、伦理道德素质及其影响力结构中的突出矛盾,是以个体主义为基础的"理性"对以"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为本性的"精神"的僭越。伦理道德精神链的断裂,伦理精神形态的改变,道德同一性力量的危机,是伦理道德发展的三大"中国问题"。应对"中国问题"的核心战略是"精神战略",它具体展开为"精神回归"战略、"精神家园—精神生态"战略、"精神同一性"战略。
-
作者:杨国荣(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摘要:以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变革世界与变革自己的过程为历史之源,观念形态的意义世界具体展开为世界图景、价值意境以及精神之境。世界图景展示的是人所理解的存在,从把握世界的方式看,世界图景所显现的意义首先涉及"是什么"的追问。与"是什么"相联系的是"意味着什么",后者进一步将意义世界引向价值之域。在认知过程中,世界首先呈现为可理解的图景;通过评价,世界进一步展示了对于人的价值意义。由世界之在反观人自身的存在,对象意义的追问便进一步导向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关切,与之相联系的,则是不同形式的精神之境。在人性境界的形式下,精神...
-
作者:阎学通(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从分析层次上讲,先秦思想家有关国家间政治思想的论述可分为体系、国家和个人三个层次,从哲学层次上讲,则可分为物质主义和观念主义两类。这些著作分别从人的本性、思想观念及制度规范三个角度分析战争根源,并分别从统一天下、建立制度规范及建构新观念的角度提出实现和平和维持国家间秩序的设想。他们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道义是国家间领导权基础的论述,但也有强调物质实力和制度建设的。无论有何种分歧,诸位哲人都认为政治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都强调政治领导的作用,这与当代认识很不相同。诸子著述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启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