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凤才(1,2)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200433
摘要:承认理论是霍耐特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的核心。阐发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的必要性,是霍耐特创立承认理论的前提;而对社会哲学进行反思与重构,则是阐发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的必要性的前提。在考察社会哲学的传统与现状的基础上,霍耐特在现代性悖谬批判的意义上,将社会哲学界定为"社会病理学";并认为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才能说"卢梭是社会哲学的奠基人"。作为"社会病理学"的社会哲学,在19世纪,经由黑格尔、马克思到尼采才得以真正形成。20世纪社会哲学发展,从卢卡奇到阿多尔诺、从普莱斯纳到阿伦特,是历史哲学路径与人类学路径此消...
-
作者:陈忠(1)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苏州215123
摘要:全球发展公正性是权利伦理与责任伦理、现代伦理与历史伦理、主体伦理与生态伦理、个体伦理与整体伦理的具体统一。全球发展公正性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现代性、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总体逻辑"进行更加全面的把握,需要观念、制度、行为等方面的全面调整。在权利与责任的具体历史统一中,"有限全球权利与有限全球责任相统一"是建构全球发展公正性的重要原则。"中国新殖民论"与西方中心论有内在相关性,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全面发展的实践,及其对全球发展公正性的历史推进,是对"中国新殖民论"的有力批驳。
-
作者:马骏(1,2)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2)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广州510275
摘要: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谁来使用权力?如何使用权力?选举制度是解决前一问题相对较好的制度,而预算制度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制度。通过历史比较分析,可以总结出三条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19世纪的欧洲道路、从建国到进步时代改革的美国道路以及雏形初现的中国道路。这意味着,西方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相对于西方经验来说,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家转型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尽管面临各种挑战,但一条政治问责的中国道路正在形成。
-
作者:吴承学(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州510275
摘要:"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在中国古代是共同存在、不可分割的两个诗学论题,将二者放到一起考察,相互印证,对中国诗学的理解才会比较全面和深刻。虽然"诗能达人"与"诗能穷人"在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中都具有真实性与合理性,但人们还是倾向于选择"诗人薄命"、"诗能穷人"、"穷而后工"之说,而"诗能达人"之类表述则被遗忘或被遮蔽,从而形成中国文学批评中"诗人薄命化"的理论倾向。对于"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的现象、理论的选择与接受,表现出一种基于传统诗学观念与价值判断之上的集体认同。诗是诗人的精神寄托与神圣信仰,"诗人"是一个被赋予了悲剧色...
-
作者:江林昌(1,2)
作者单位:(1)烟台大学中国学术研究所,教授(烟台264005;(2)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济南250100
摘要:中国古代诗歌起源于原始巫术咒语。咒语也可称为巫诗。巫诗盛行于五帝时代早期及其之前。到五帝时代中期,由于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有了阶层分化,原始巫术中通天神的仪式和巫诗,开始被少数氏族贵族阶层垄断,并成为其统治社会的政治工具而发展为宗教与史诗。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夏商西周。在这两千多年中,中原各民族的史诗,由世代口耳相传到逐步写成文本,形成了"史诗传统"。史诗既是各氏族早期历史的载体,也是中国古代诗歌早期发展的特殊形式,更是夏商周三代王官之学的集中体现。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再次出现大变革,"史诗传统"也随之出...
-
作者:韩长印(1);韩永强(2)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上海200240;(2)英国阿伯丁大学法学院
摘要:中国债权受偿顺位遵循"担保物权绝对优先"与"普通债权平等受偿"两大规则。但当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尤其是在发生大规模人身损害而遭遇破产的情况下,恪守这两项规则不仅会使人身侵权受害人得不到必要的救济,而且无益于实现侵权责任法遏制侵权行为之基本功能,形成法理上的严重不公和逻辑上的严重欠缺。基于侵权之债与合同之债在救济环节的差异,侵权之债原则上应该优先于普通合同债权;考虑到不可能、也没必要彻底动摇担保物权的优先受偿地位,以及人身侵权尤其是物质性人格权侵权之债相对于财产侵权之债应该具有的优位性,在侵权债务人破产时先...
-
作者:杨泽波(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德福关系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存在,近代自康德之后,更将其上升为圆善问题,为人们关注。令人称奇的是,儒家在历史上并不像康德那样重视这一问题,表现出与西方哲学完全不同的姿态。其所以有如此奇特的现象,是因为儒家不是宗教,只以人文的方式来处理这一问题,表现得更为平实,更为合理。这可能是儒家对人类文化最大的贡献之一。从这个特定视角出发,可能会对儒学是否宗教的争论有一种新的认识。
-
作者:李继凯(1)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2
摘要:迄今为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趋于"饱和"的状态也使其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因此,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就变得异常重要和紧迫。"书法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的关系,几近是一个研究空白,以往很少引人注意,这是令人遗憾的。事实上,许多中国现代作家都与书法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在书法收藏、书法创作、书学探讨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反过来,书法文化也对现代文学的存在方式、文本形式、情感表达、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趣味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外,通过对书法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关系的考察,还可引发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文学...
-
作者:刘金全(1,2);隋建利(2)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商学院;(2)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长春130012
摘要:我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的根源可以划分为货币政策冲击和宏观经济冲击两个层面,通过检验我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货币增长不确定性主要由宏观经济冲击所引致;1998年以前的货币增长不确定性比较剧烈,1998年之后的货币增长不确定性明显减弱。由货币政策冲击导致的货币增长不确定性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这意味着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但2003年以来,由宏观经济冲击导致的货币增长不确定性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这说明以国际金融危机为代表的经济冲击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消极影响,需对此进行积极的...
-
作者:金一虹(1)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教授南京210097
摘要:持续规模化的流动已成为中国农民家庭变迁的重要结构性力量。流动带来的去地域化,侵蚀和破坏着血缘、地缘关系高度重合的中国父权制家庭,但其所致的家庭制度变迁不仅具有解传统作用,同时也是一个传统重构的过程。父权制家庭在解构中延续和重建,是体制约束、市场主导和父系父权自身延续的需要三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一流变的家庭形态不仅为"身在城市,根在农村"的流动农民提供了低成本生存发展的基础,也以其特有的弹性适应能力,成为应对农村社会因变迁而生的矛盾冲突的缓冲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起到了消解社会紧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