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谭桂林(1)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因应新的文化语境和思想生态,中国佛教文学思想与批评也开始了自己的现代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不立文字"的猛烈抨击,为现代佛教徒的思想启蒙和文学功德建树确立充足的理论依据;二是在如何建构新佛教文学方面提出了"力的文学"、"人间文学"和"语体文学"的主张,无论是其思想质素还是表述方式,都显露出佛教文学思想的现代性特征;三是对于佛教文学与社会关系的重视,对于文学批评责任的积极担当,成为"五四"后中国佛教文学思想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佛教界的种种文学批评活动,不仅体现着现代佛教...
-
作者:周光权(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
摘要:欧陆刑法发展史表明了刑法价值判断的极端重要性。中国刑法学平面式犯罪构成四要件理论需要重构为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不法/责任清晰区分的阶层式犯罪论体系。要在刑法价值判断方法论的指导下实现中国刑法学具体知识的转型,仅承认行为和结果之间的事实条件关系远远不够,谁对结果发生"有错"意义上的客观归责判断至关重要;应深入研究答责性概念,通过价值判断将犯罪论和刑罚论紧密联系起来;对义务犯建构不同于支配犯的解释原理。在运用价值判断方法时,要确定刑法上"规范的价值判断"标准,合理界定刑法价值判断的限度。
-
作者:高明华(1)
作者单位:(1)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
摘要:基于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参与观察和现场实验等多元方法,发现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平等的两种社会心理机制:家庭中父母期望的自证预言效应和学校中遭遇的刻板印象威胁;而身体机制则体现为农民工子女的不良健康状况及其被贬低的行为习惯。针对教育不平等的身心机制,设计了提升农民工子女学业成就的两种简洁有效的干预策略,即传授智识增长论和建构多元评价体系。这两种干预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农民工子女的学业成绩,改善其学业认同,并降低刻板印象威胁体验。期望干预策略也能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利环境。
-
作者:韩东育(1)
作者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从1592年到1945年,日本在东亚地区先后发动了"壬辰倭乱"、"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等大规模兵燹。这一系列剑指东亚的侵略行动,定调于丰臣秀吉,承绍于明治天皇,膨胀于昭和时代,已形成隐秘于事实背后的一以贯之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惯性。"二战"后主张切断战争间关联的意见,并不符合历史上日本人的自身说法和做法,却符合现代日本学界的个别表述。因此,钩沉每场战争之间的事实和逻辑隐情,还区域战事以本来属性,或许能对东亚问题的基础研究和现实观照有所补益。
-
作者:丁耘(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在现代中国思想中,"哲学"及植根于它的整个学科体系以一种几乎无远不届的力量影响着中国人对自己传统的体会与解释。如想避免对传统思想做出素朴与简单的最后解释,那么在理解传统之前,反思据以理解的整个框架与境阈,应当是比较审慎稳妥的做法。在不可避免地把"中国思想"问题化之前,也应尝试着将"哲学"问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哲学思潮不断的历史流变中,找到那个通常据以判决中国思想的哲学观,并将之变成追问的对象。牟宗三直接依据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重新解释中国古典思想的努力不可谓成功。所谓哲学之第一开端是在存在—本体问题的引导下...
-
作者:王路(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摘要:being一词是名词,由动词演变而来。在其动词用法中,最主要的乃是系词。因此,being一词字面上就有系词含义。中文"是"乃是系词,而"存在"不是系词,因此应该用"是"来翻译being及相关概念,这样做符合对西方哲学的理解。在关于being的哲学讨论中,始终有一个翻译和解释的问题。翻译being这个词与解释它的含义是两回事,其翻译原则体现在:being的中译名应该体现该词的字面意义;该译名应该在关于being的讨论中贯彻始终,并且能够贯彻始终。只有"是"一词可以满足这两条。就西方哲学汉译本身而言,确实有一个如何使中文明白易懂即符合母语语感的问题。...
-
作者:陈斌开(1);林毅夫(2)
作者单位:(1)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摘要:从政府发展战略的视角,研究中国城市化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结果发现,旨在鼓励资本密集型部门优先发展的政府战略,造成城市部门就业需求的相对下降,进而延缓城市化进程,农村居民不能有效地向城市转移,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以技术选择指数作为政府对资本密集性部门政策倾斜程度的度量指标,利用197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还发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规律。
-
作者:杜莉(1);张云(1);王凤奎(2)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国家开发银行辽宁省分行
摘要:我国碳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风险,走出困境需要借助各种力量,其中具有政策性金融属性的开发性金融在碳金融发展中的"引致效应"至关重要。通过制度设计和供给,准确界定政策性金融边界,推进多元化产品创新,完善风险预警和防控体系,使开发性金融在碳金融市场建设中充分发挥信息溢出、风险过滤和信用增进作用,能够推动碳金融快速稳定发展,进而实现绿色经济。
-
作者:徐涤宇(1);黄美玲(1)
作者单位:(1)湖南大学罗马法系研究中心
摘要:现代学者将罗马法各种类型的单方允诺想象为契约,但这些单方允诺的效力事实上并非来自合意,而是宗教形式主义和类型强制的结果。中世纪,教会法依赎罪戒律普遍地承认单方允诺的效力,但其强制力仅在教会法中被执行。自然法学派要求受诺人的"接受"作为允诺产生法律约束力的前提,契约范式自此形成,单方允诺被置于契约模式予以重构。普通法传统不关注意思表示的双方性结构,只要有充分的对价,一个允诺也可被强制执行。单方允诺制度应摆脱合意主义的约束,成为一种与合同并列的债之发生模式。在中国未来的民法典编纂中,应系统构建单方允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