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英瑾(1);刘晓力(2)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200433;(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北京100732
摘要:康德伦理学的基本形而上学与元伦理学预设是"应然"与"实然"的区分,而一种基于认知科学与演化论视野的新伦理学研究,则以淡化这种二元对立为前提。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倘若康德关于道德自治性的断言是正确的,我们就应当可以发现人类大脑具有一个同时满足如下所有特征的"道德模块"或"道德算法":(甲)它负责社会交往活动而不负责其他任务(如对于物理对象的知觉或思考纯理论问题);(乙)其运作特征必须被划归为"理性"而不是"感性"或者"直觉";(丙)其道德输出具有明显的"利他性"而不包含"工具性"或者"自利性"。然而,通过对于康德伦理学与认知科学研...
-
作者:冯玉军(1,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2;(2)河北经贸大学,教授石家庄050061
摘要: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完备而良善的法律规范体系不仅是建设法治体系的第一要义,而且是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以及政权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总结我国法治量化评估的经验教训,对法治体系进行宏观评估,须秉持清晰明确的价值观,有严谨合理的法治理论支撑,注重指标设定与统计的逻辑自洽,方能实现多主体/类型/视角的综合统计研究之目标。以立法完备性、科学性、民主性、受监督性为指标构建评估体系,设计针对社会公众、法学专家和法律执业者的调查问卷,借助随机抽样和立意调查两种实证研究方法,考察我国法律规范体系的实际状况...
-
作者:陈恒(1,2);李文硕(1)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2)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200234
摘要:20世纪中期以后,发达经济体的中心城市普遍经历了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双重转型:经济结构的去工业化即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城市经济的支柱,以及空间结构的大都市区即涵括中心城市与郊区的大都市区取代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中心城市在经济、社会等多方面陷入困境,城市危机深刻而严峻,一度被学术界认为难以挽回;但中心城市在大都市区内的核心地位并未丧失,并且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呈现复兴势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形成新的特征。但中心城市的复兴并非一帆风顺,其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
-
作者:曾向红(1,2)
作者单位:(1)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教授兰州730000
摘要:恐怖主义的全球治理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取决于国际社会能否形成完备和高效的治理机制。目前,针对恐怖主义的全球治理至少存在霸权治理、国际组织治理、混合型治理、大国协调治理四种主要机制。上述机制为应对和打击恐怖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仍存在一定不足。从治理主体需要遵循后果性逻辑、适当性逻辑、情感逻辑与积习逻辑开展恐怖主义治理活动这一判断出发,可对恐怖主义的全球治理机制进行初步评估。目前,现有治理机制主要是基于后果性逻辑的思维反恐,只是部分落实了适当性逻辑的反恐精神,尚未系统贯彻基于情感和积习逻辑的反恐措...
-
作者:朱勇(1,2)
作者单位:(1)"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088;(2)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北京100088
摘要:中国古代社会崇尚人文精神,在国家治理中坚持以人类自身的力量与智慧,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同时期的其他一些国家,则通过法律与宗教的结合使法律获得正当性、权威性乃至神圣性。基于人文精神形成的道德法律结合,在中国古代官吏制约、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突出成效。这一治理模式维护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与文化绵延,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人文情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法律借助于道德,获得自身的正当性,并通过对于道德的依附而发挥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对于中国传统法律本身产生诸多重大影响。
-
作者:黄群慧(1);黄阳华(1);贺俊(1);江飞涛(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836
摘要:东亚高收入经济体在进入中上等收入阶段后,制造业实际占比和全要素生产率都保持长期增长。这些典型事实与经典发展经济学推崇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理论内涵高度一致。中国进入中上等收入阶段后,制造业实际占比和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下降,在理论和经验上都出现了"过早去工业化"的倾向,加大了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中国当前工业发展战略的现实选择。
-
作者:夏柱智(1);贺雪峰(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武汉430072
摘要:随着工业化迅速发展与城乡体制持续改革,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内涵和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在获得自由进城就业和居住权利的同时,继续在农村享有获得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的身份。农民作为"能动的主体"嵌入中国式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这是转型期农民家庭再生产的一般方式。在这种家庭再生产过程中,农民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和通过代际接力方式快速城市化,农村社会也保持了有序分化和稳定,避免了发展中大国普遍出现的"贫民窟"及由此引发的政治社会动荡,形成独具中国特色和优势的渐进城镇化。从比较的角度,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