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盾(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长春130012
摘要:近代美学把艺术之美作为美的唯一范本和美学的唯一立足点,从而成为文艺美学。文艺美学以艺术的自主性和审美经验论作为其基本信条,失落了艺术作为"可见之美对不可见之美的象征"这一原初的反思性本质,成为当代艺术危机与衰落的理论根源。未来美学的新转向是从文艺美学转向政治美学,对美的本质的理解从"感觉的完美性"转向"存在的完美性",恢复美学的理论思维和超验维度。当美学的立足点从艺术转移到政治,以"制度之美"和"人性之美"作为美学的立足点去反思存在的完美性,美学就成为政治美学。政治美学是美学的原初形式,柏拉图作为政治美学的开创...
-
作者:杨瑞(1)
作者单位:(1)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石家庄050024
摘要:近代中国的乡村改造理论与实践发生了重要的社会转向,到20世纪20年代,农村问题成为人们进行学理探讨和社会改造的核心概念。各派的解决理路和解决方案互有交集,但各具特点。服膺欧美功能学派理论者以单独的村、市镇或县为单位从事改造,中华农学会及留日农村经济学者侧重从租佃关系探求出路,国民党则从经济、技术和组织层面入手展开"新农村建设",中共及左翼团体超越诸派,观照内外,从社会化角度寻求根本解决之道。各派试图借助乡村的工业化、都市化或社会化等手段,转换乡村与都市空间关系,同步造成现代农村的新形态,然而却不免陷入改良的泥...
-
作者:李宇明
摘要:语言交际变体自古至今获得了一次次巨大发展,在此过程中,语言及其功能得到了丰富发展,语言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促进了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和语言学研究手段的进步。这些进步与发展,一直都是在语言技术促进下得以实现的。当然,本文所谓“语言技术”是个广义概念,既指对语言进行处理的各种技术,也指对语言交际过程(编码、输出、传递、输入、解码、贮存)进行辅助及处理的所有技术。
-
作者:赵蓉晖
摘要:语言对人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国的先哲早就说过:“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春秋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社会的黏合剂,是社会行为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新的时代给语言带来新的变化,使其展现出不同以往的功能特点。
-
作者:黄行
摘要:人类语言文化等人文现象最大的特性在于其差异性和多样性,但是差异性和多样性并非任意和无限的,而是有其允许的限度和范围,因此人类语言和文化又都存在统一性和普遍性的方面。
-
作者:李旭超(1);罗德明(2);金祥荣(2)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杭州310000;(2)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杭州310000
摘要:合理的企业规模分布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城市层级体系优化的必要条件。从资源错置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企业规模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企业规模分布偏离了由生产率分布决定的最优。规模扭曲系数与生产率负相关,高效率的企业因"约束"而无法长大,低效率的企业因"补贴"而不合理膨胀。这提高了规模分布的帕累托指数,使得大企业和小企业数量不足,而中间规模企业过多。资源错置破坏了企业规模与生产率的对应关系,造成先进生产力利用不足,落后产能过度扩张,同时削弱了相关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
作者:刘剑文(1,2);侯卓(3)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2)中国财税法治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100871;(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武汉430073
摘要: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是深化财税改革和建设法治财税的重要举措。我国应在法律层面明确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划分,通过法律机制保障和促进各级政府履行事权。赋予政府事权是为有效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在明晰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运用法律手段、遵循谦抑原则厘定事权范围。事权划分的经济标准更为基础,法律标准对由经济标准导出的划分格局进行调适。事权可分为立法监管和事权实施,现行法律体系对立法监管事权的配置相对合理,但其中法律监督、特别是司法事权应适当向中央集中;在事权实施层面,现行制度为行政化分权留下空间,且不...
-
作者:谢增毅(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20
摘要:我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实行的是单一调整模式,劳动法对所有劳动者实行"一体适用、同等对待",这种模式产生了诸多问题。现实中,由于用工形式不断发展以及劳动者"从属性"的弹性,雇员类型表现出多样性,除了典型雇员,还存在从属性较弱的"类似雇员的人"以及其他特殊雇员。为此,应更新劳动法的立法理念,在坚持劳动者是弱势群体的前提下,根据具体场景,考察不同类型雇员的差异,进行相应的规则设计。在立法技术上,应打破传统的针对所有劳动者的综合立法模式,向针对特定类型主体和特定事项的专门立法模式转变,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实现分类调整和区...
-
作者:吴福象(1);段巍(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系,南京210093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化解产能过剩及破解"胡焕庸线悖论"双重难题,构建资本跨区域流动两国三区域模型,对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下"一带一路"倡议及国际产能合作战略进行理论解析,结果发现:产业布局向"胡焕庸线"右侧过度倾斜,加剧了个人经济理性与社会集体理性的不匹配,弱化了区域一体化的政策效果;而且中国产业布局在集聚程度和集聚效益之间呈现钟状曲线特征,客观上要求由Krugman的"从分散到集聚"范式向Helpman的"从集聚到分散"范式转换。为此,重塑中国经济地理需要国际产能合作和负面清单管理双管齐下,实现资本流动的溢出效应与资本积累的增...
-
作者:罗家德(1);帅满(2);杨鲲昊(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084;(2)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西安710049
摘要:个体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资本对高层与基层政府信任落差有显著影响。将汶川震后30个村庄数据纳入模型,发现拜年网规模、乡以上干部网规模、本村人信任对高层和基层政府信任落差有显著负向作用。建构个体社会资本和社区社会资本有利于使不同层级政府信任趋于平衡:合作性好的个体和社区有较多渠道解决自身的民生问题,在对接政府和各界资源时,能够显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加与政府的交流互动,从而增进对基层政府的信任,缩小高层和基层政府信任落差。